黄金千里送延安
大众新闻 修从涛 王雅洁 张锡坤 李亚平 董卿 唐浩鑫 2025-09-03 08:24:55原创
从胶东半岛到沂蒙山腹地,再辗转陕北高原到达延安,80多年前,无数山东军民前赴后继,穿越烽火,秘密为抗战筹金运金。
他们有的将金块缝进子弹袋,有的伪装成商贩,有的甚至将金粉藏入头发、鞋底和干粮中,一次次突破日伪军的严密封锁,用生命开辟出一条跨越上千公里的“黄金交通线”。
全面抗战期间,通过这条“秘密战线”,约13万两黄金被安全运抵山东分局和中共中央。直到21世纪初档案解密,这段隐秘的历史才被世人了解。
金农不说,战士们不问,军民用生命守住了这个秘密。“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了抗日的大局面,勒紧腰带向中央输送黄金,对我们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值得在抗战历史留下一笔记录。”曾任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鲁中工商局监察专员的孟英晚年回忆道。
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既有军事上的鏖战厮杀,也有经济上的殊死斗争。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由于日寇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停发经费,各抗日根据地的生存环境十分严峻,急需通货购置弹药、医药、粮食等。
1938年4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黎玉前往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亲身感受到延安的财政紧张和拮据,提出山东有金矿、可向中央运送一些黄金。
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时的玲珑金矿。(玲珑矿业供图)
黄金自古以来就是“硬通货”。“抗战之初,日寇就盯上了这里的金矿。”招远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理事、《招远黄金志》主编张丕基说。
“宁失招远城,勿失玲珑矿。”1939年2月27日,日军侵占招远县城,随后强占了玲珑金矿,开始了疯狂的掠夺式采挖。
在日寇控制的玲珑金矿,一场虎口夺金的斗争悄然展开。
“像钉子一样深深地钻进金矿,扎下根,确保完成采金任务。”1939年,胶东区职工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苏继光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他来到招远,化装成普通工人,边干活边宣传革命。
“玲珑山啊夜沉沉,豺狼当道鬼吃人,进山如进阎王殿,出山如过鬼门关。”这首饱含血泪的民谣,道出了当时矿工们的悲惨命运。
八路军敌后抗战的事迹,让矿工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斗争决心。工人们逐渐组织起来,成为党组织在敌矿深处的“眼睛”和“双手”,想尽一切办法“虎口夺金”。
矿工们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用外表相近的普通石头调包金矿石,骗过日寇监工,将真矿石伪装成“废渣”运出;把细微金粉藏进棉袄夹絮、鞋底暗层,甚至将高含金量的汞膏(1944年日寇开始增加混汞法提取黄金)悄悄塞进菜饼。
这样的“秘密斗争”,常常在日寇控制的玲珑金矿上演。矿工们还化身情报“尖兵”,为外围抗日武装传递消息。
在党组织统一领导和矿工情报的配合下,胶东主力部队多次在沙埠村、小李家、张华山头、槐树庄、黄山馆等运输节点设伏,成功截获日寇运金车队,缴获大量黄金和物资。
曾在玲珑金矿任选矿课长的山本市朗回忆:“到了1944年下半年和1945年上半年,玲珑矿区内外几乎成了‘八路’的天下,连我的助手好朋友姜璇也是(地下党员)……矿内只要集合队伍,工人中的八路就出去送信,所以日军每次出去扫荡,总是遭伏击。”
正是由于这种强大合力,黄金得以突破重重封锁,被源源不断送出敌占区,成为支撑抗战的经济血脉。
1938年中共胶东特委成立的"招远采金委员会"旧址。(玲珑矿业供图)
夺金的同时,采金工作也在悄然展开。中共胶东特委(1938年12月改称区委)1938年7月、1940年9月,相继成立招远采金管理委员会、灵山采金委员会(招远当时主要有两个采矿区,一是玲珑、九曲一带,二是蚕庄、灵山一带)。同时,成立各级工会组织,领导当地人民开采金矿。
为了解决根据地严峻的经济压力,当时的鲁中区也鼓励当地农民去挖掘金矿(沂南县铜井金矿)。工商局对所有的金农造册登记,产出的金砂上交,由政府给予报酬,当时主要用粮食交换。
黄金矿石由大块破成小块,上碾子压磨成粉,再用土办法以水淘洗,淘出金砂留下。没有机器设备,黄金的回收率不高,成色也不能保证。这种简单的生产方式有一个好处,敌人一来,金农就散伙回家,什么东西都留不下,敌人啥也捞不着。
“在严酷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山东抗日根据地黄金矿业的发展,是中共山东党组织领导根据地民众发展经济和开辟财源的一个重要体现。”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孙健伟表示。
筹集黄金只是第一步。从胶东到沂蒙山,再辗转到达延安有上千公里,途中还要越过犬牙交错的敌占区和国民党顽固派控制区,如何突破重重封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黄金送中央路中便于携带,可陆续妥送太行。”2019年6月,招远市党史部门工作人员在中央档案馆查阅到一份解密的高等级电报。电报报头写有“集总来(指人译)”字样,其中“集总”是八路军总部的简称;“指人译”是军事情报四个等级中的最高等级,译电时,所有的密码都记在指定人的头脑中。
此电报是1943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给山东分局同时转给中央的。
黎玉的儿子黎小弟在其晚年曾问过他电台密码还记不记得,黎玉回道:“电台密码我一辈子也不可能忘,也绝对不能说。有些秘密宁可带进棺材,也不能流露出来。”直到父亲离世,黎小弟也没听他说过“黄金”二字。
2015年前后,孟英回忆时透露:“送金大多是和过路干部首长一起出发。押运黄金去延安,都是黎玉同志亲自安排。派哪个部队去送,谁负责指挥,走哪条路线,都由他亲自决定。”
“部队集中后,将已经包装成和子弹夹差不多大小的金包装进子弹袋,用针线缝上,登记分发给战士,每人携带五十两左右。携带黄金的战士并不知道自己带的是黄金,带队干部只说是极为重要的物资。”孟英在回忆录中,描述了运送过程。
1943年,“渤海走廊”示意图。
位于潍坊昌邑的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记录着一条用生命铺就的“黄金交通线”。
“抗战期间,山东党组织为保证重要物资、文件情报以及部队干部的顺利过往,在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创建了这条秘密交通线。”昌邑市干部教育中心教员李园园介绍。
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的纪念碑上,391名为保卫这一地区牺牲的烈士姓名一一在列。他们牺牲时正值青春年华,超过30岁的不多。
烈士祠管理员魏铁良是这些抗日英烈的守陵人。10多年来,他向无数前来祭奠的人讲述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抗战故事。
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里的抗日英烈牌位。
“群众同八路军指战员并肩作战,抬担架,送军粮,救伤员,掩护干部、传递情报。鬼子‘扫荡’期间,当地民兵切断公路,炸毁桥梁,切断电线,在鬼子的必经之路埋设地雷,围困鬼子的据点。”魏铁良说,当时军民一心,浴血奋战,共御敌寇。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人民群众则以生命相护,因为他们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救中国。
夏末的招远,玲珑选矿厂机械轰鸣。从地下采掘出来的金矿石,经过破碎、磨浮、压滤等环节,变成精金矿粉,再经过冶炼,产出高纯度的黄金。
日军修建的选矿厂旧址内景。
与现代化选矿厂相隔数十米,便是1941年日寇建成的选矿厂旧址。这一木结构建筑,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
1945年8月23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我第三路前线大军占领华北第一大金矿》。至此,日军撤出玲珑金矿,华北第一大金矿完整回归。
《大众日报》第881期刊发头条新闻《我第三路前线大军占领华北第一大金矿》。
一座玲珑矿,就是一部抗战史。
抗战胜利前夕,玲珑武工队多次与日寇谈判。最终,日寇放弃将玲珑金矿交给国民党政府的想法,并被迫答应撤走时不破坏生产设施。抗战胜利后,党组织继续使用该选矿厂生产黄金,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记载,抗战时期,胶东区运送黄金13万两至山东分局和党中央。13万两黄金意味着什么?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畅说,按照《陕甘宁边区九年来财政收支报告》计算,13万两黄金约为陕甘宁边区1943年财政收入的7倍。如果按照1942年滨海区的实际购买力折算成粮食的话,分别可购买5.99亿斤小米、6.5亿斤高粱、4.99亿斤小麦。
13万两黄金,秤量出的不仅是其巨大的经济价值,更是抗战到底、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团结奋斗的意志和力量。
山东军民用最朴素的方式,通过一粒粒金砂、一克克黄金,铸就了经济战线上的壮举。他们不仅奇迹般地完成了黄金运输任务,更守住了这条跨越八年的秘密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一边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一边开展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为战胜强敌提供了重要保障,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探索了经验。”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研究二处副处长、三级调研员张华表示。
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 王雅洁 张锡坤
参与采写 董卿 通讯员 尹晓文 刘桂君
策划统筹 娄和军
编辑 徐超超 李洪翠 沈静 于海员 巩晓蕾 许光宇
海报设计 李亚平 唐浩鑫
特邀顾问 闫化川
责任编辑:许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