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英雄,一场穿越时空的追寻

大众新闻 戴岳   苏月鹏  张文艺  禹亚宁  马玥  梁家齐  李蕾  李振晓  贾馨儒  孙雪萌  蓝天  郭由   王梓润   李欣苁  唐浩鑫   2025-09-03 06:30:00原创

历史的长河无声奔流,有许多名字静静躺在发黄的名录里,有许多面容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

他们,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母亲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儿女的父亲,却在烽火连天的硝烟中骤然定格。

他们没有留下照片,甚至没有留下详尽生平,只有一张烈士证,成为家族记忆里最沉重也最光荣的纪念。

2025年夏天,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联合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发起“点亮英雄”行动,团队借助AI技术,为抗战中牺牲却未留下影像的烈士复原容貌形象。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尝试,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追寻,一次关于历史记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的庄严接力,也是为了一个民族不能忘却的纪念。

在史料与山路间追寻微光

山东省烈士事迹编纂和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陈军伟至今还记得,今年2月启动的全省零散烈士纪念设施集中迁移保护工作时,工作人员发现许多烈士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只有一行名字。   

“像利津县烈士陵园,安葬的586名烈士中,超过八成没有照片。亲属们能凭吊的,只有一张烈士证。”他说。

他们并非声名显赫的战斗英雄,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流传。他们中的大多数,受到进步思想的启蒙,怀着保家卫国的朴素信念加入队伍,十七八岁匆匆离家,匆匆参军,匆匆牺牲,匆匆被葬在家乡或异乡的某片土地下。

他们是某个母亲的儿子,某个村庄的热血青年,是烽火硝烟中普通却又勇敢的牺牲者。可因为牺牲时很年轻,他们大多未曾成家、没有子嗣。

也因此,他们成了最容易被遗忘的人,甚至再无后人祭扫。

“这是一部关于普通人的抗战史。他们的选择,值得当代青年致敬,也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战争对每个家庭的影响。”一位参与“点亮英雄”行动的记者这样说道。

英雄,不该只是名录中冰冷的名字。让他们被看见、被记住,是“点亮英雄”行动的初心。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点亮英雄”行动团队运用AI技术,为这些无像的烈士“造像”,为后人留下一份清晰的寄托,为民族记忆补上一块重要的拼图。

“点亮英雄”AI造像工作,始于大量的基础信息搜集。省烈士事迹编纂和宣传教育中心提供烈士的生平、战斗事迹、后代亲属照片等素材,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编辑则通过翻阅大量抗战时期的老照片和影像材料,确认画像中服装、装饰、环境等相关细节。

据统计,抗战期间仅有姓名的山东籍牺牲将士就超过6万人。“点亮英雄”行动团队辗转于乡村、档案馆、烈士陵园之间,积累了大量一线资料,并从全省16市征集英烈事迹,首批选定十位烈士,带着亲属提供的情况和零星的档案记载信息,踏上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寻光之路”。

光,首先来自那些破损的史料——泛黄的烈士证、模糊的集体照、手写的工作日记、地方志中零星的记载……这些都是AI复原的基础。

光,也来自技术。山东在烈士画像复原领域已有多年积累:从2017年省公安厅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通过亲人口述,为百余名烈士手绘肖像;到2023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济南大学等高校和专业机构,参与为抗美援朝烈士集体画像;再到2024年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3D扫描颅骨+AI复原王坚仁烈士容貌……

技术在不断迭代,目标却始终如一:让英雄回家

“要不是你们来,这个名字恐怕也没人记得了”

7月,“点亮英雄”行动团队正式启程。记者们兵分多路,去挖掘那些被时间淡忘的面容。

荣成市荫子镇,是丛培路烈士的家乡。山路曲折,村居散落,要爬上一段小土坡才见到一些聚集居住的人家。

和其他名字确定、历史清晰的烈士不尽相同。丛培路的名字上多了一层淡淡的“薄雾”。“在一些回忆录里出现过‘丛培露’这个名字,后来经过查证,最终确定了二者是同一个人,是胶东军区第十七团二营七连连长丛培路。”荣成烈士陵园副主任刘博讲述起发现烈士的过程。

“他不在我们的《著名烈士名录》中,也没有直系后代。有次,我去荫子镇说起丛培路烈士的故事,台下一位老大姐突然哭了。”

老大姐名叫丛永欣。她说,父亲生前常提起这个小叔,但从未见过面。在马石山突围战中,丛培路以白刃战死守阵地,为保护乡亲流尽最后一滴血。

“要不是你们来,这个名字恐怕也没人记得了。”

丛培路烈士去世时,不过二十出头。荫子镇是他的故乡,给予他姓名和生命,而他身后却没有子嗣可以荫护。

带烈士回家!第一站,出发!

记者将AI复原的照片递给丛大姐。她双手接过,戴上老花镜,又从一本泛黄的旧相簿中翻出自己父亲的照片,细细对比。

“像!鼻子、眼睛都挺像。我爸爸当年就说,小叔长得魁梧,这一看,大概是像的。”她声音有些发颤,略带小心地询问:“这照片,能留给我一张吗?”

采访结束,相机镜头收拢,汽车缓缓发动。车在山路上慢慢地行进,车内无人说话。丛培路烈士的骨灰不在荣成烈士陵园,也不在荫子镇的故土,他在马石山。但我们,会接他回家。

在沂水县诸葛镇红石崖村,有一位被当地人深刻地记着的烈士武善桐。

还未进村,便看到村口矗立着一座纪念碑,武善桐烈士的塑像静静立在那里。1942年,为了掩护八路军伤病员和群众,武善桐在红石崮把一个鬼子从山崖踹下,自己抱着另一个鬼子跳崖牺牲。那时,他是诸葛乡党支部书记、夏蔚区委委员。

武善桐的亲侄子武传吉,如今住在临沂市区,帮儿子打理一家小店。狭小的房间内堆满货架,风扇吱呀地转着。记者到来时,他关窗、开空调,把接单设备的音量调到最低。

“我叔叔是个能人,1939年入党,做地方工作。一直在地方工作,直到牺牲。”

“您见过他长得什么样子吗?”

“没见过,那个年代很难有照相的机会,别说他了,我父亲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武传吉停顿了一下,摇摇头。

当AI复原画像递到他手中时,他反复地看,一遍又一遍。

“说像不像,我也说不上来……我连父亲的样子都记不清了。但我觉得他就该长这样,很英武。”

武传吉选择去当兵,也正是因为这位从未谋面的叔叔。“他就是英雄的长相。”

让英雄重回人间

随着深入走访,一道难题逐渐摆在了大家面前—— AI生成的初版复原画像“太完美”了。

“不太像,太帅了。”“脸型能不能再方一点?我们家都是国字脸。”“身材比例太完美了。”……

家属的反馈让“点亮英雄”团队意识到,让英雄重回人间,不仅是一次技术尝试,更是一次情感工程。他们不需要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像“家里人”的亲人。

于是,在后续修复中,团队开始“做减法”—— 调整身材比例,加入因长期饥饿而凹陷的面颊、风吹日晒的肤色与皱纹、带补丁磨损的军装等生活痕迹,甚至根据亲属描述微调眉眼神态。

制作动态视频时,技术人员发现AI直接生成语音过于机械,于是改用烈士家乡当地人配音。为解决说话时表情生硬、动作夸张等问题,技术人员修改流程,先做出无声口型动画,确保面部细微动作自然流畅,再嵌入人声配音,让人物看起来更像是在“讲述”,而不是“播放”。

8月18日,在“点亮英雄”启动仪式上,李竹如、刘元秀等十位烈士的画像与数字人视频首次亮相。

刘元秀烈士的侄子刘佃起凝视良久,轻声说:“有点帅,谢谢你们。”他将这张复原照片与珍藏的烈士证小心存放在一起,像是终于补齐了家族记忆中失落的那一块。

“爷爷我终于见到你了!”平阴县洪范池镇大寨村,姜渭河烈士的孙子、60岁的姜忠远看到复原照片后,陷入沉默,随后放声大哭。

在姜忠远记忆里,爷爷是一位骑着白马、身背盒子枪的大英雄,性格开朗又严肃,做事说一不二。这些印象,都源于童年时奶奶的讲述。他从未见过爷爷,唯一一次“接触”爷爷的影像,是幼年时和妹妹不知从何处翻出一张爷爷的照片玩耍,结果被奶奶厉声呵斥。“奶奶没有把照片收起来,而是让姑姑立刻丢掉。她说看不得,一看就心疼。”姜忠远回忆道。

而这一次,他将这张照片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与父母的照片摆在一起。

信念之光,共同守护

“父亲生病后,忘记了很多事,唯独记得他的父亲。一提到李竹如,他的反应总是很强烈。”李竹如烈士的孙女李晓枫说。

她的父亲李田明,是李竹如烈士最小的儿子,李竹如烈士牺牲时,李田明刚刚两岁。“谁也不要动这张照片,这是我父亲,他是大英雄。我好希望他能再抱抱我。”如今,李田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家中最显眼处,仍挂着一张模糊的李竹如的照片。

老人最大心愿,就是“再见父亲一面”。

“点亮英雄”行动团队基于家族后代照片与历史资料,合成了李竹如的容貌与动态影像。随后赶赴山西太原,为老人送去了“父亲的拥抱”。

屏幕中,年轻的父亲颔首微笑,用手轻轻抚摸年近90岁白发苍苍的儿子,拥抱,牵手。一直沉默的李田明,突然眼圈微红,大声说:“这是我爸爸……爸爸我想你!”

这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束照进现实的光,为遗属送去慰藉与念想。

追光,我们追的是烈士们的信念之光,追的是英雄容颜重现的希望之光。

正如武传吉老人送别记者时所说,“他(叔叔)要是看到今天,我想他是很高兴的。和平的国家,应该是他最想看见的。”

AI技术还原的不仅是容貌,更是一座桥——连接了时间、空间,也连接了生与死、念与见、个人与家国、历史与当下。

它让年轻一代“看见”英雄,让家族记忆有了形象的载体,让地方历史变得更加可触可感。

目前,山东省已基本完成自1982年以来首次系统的烈士英名录续编,新收录4003名烈士,初步建成包含22万名有姓名烈士的电子信息库,向社会提供更多烈士牺牲地、部队番号、作战记录等信息。陈军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DNA鉴定寻亲、系统化开展AI画像复原,并将制作过程记录下来,成为革命历史教育的生动素材。

“点亮英雄”行动团队也将继续“追光”之旅——奔赴下一个村庄、敲开下一扇门、点亮下一个名字。

我们通过这些图像,向那些未曾谋面的英雄说一句:“我看见你了。我记得你。”

一场依托科技的行动,最终抵达的是情感;一次追溯历史的追寻,最终点亮的是人心。

光,来自破损的史料,来自AI算法中的一行代码,来自一位老人接过照片时颤抖的手,更来自一个民族不曾断裂的精神脉络。

我们追的,从来不只是英雄的容貌。

我们追的,是一束穿越八十年依然炽热的光。

而那光,

一旦被看见、被传承,

就再也不会熄灭。

大众新闻记者 戴岳 苏月鹏 张文艺 禹亚宁

海报设计 唐浩鑫

视频剪辑 马玥 梁家齐 李蕾 李振晓

视频拍摄 李蕾 马玥 梁家齐 李振晓 贾馨儒 孙雪萌 蓝天 郭由 王梓润

AI统筹 李欣苁

项目统筹 禹亚宁

编辑 黄露玲 纪伟 于海员 巩晓蕾 韩雨婷 王建国

特别鸣谢

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山东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