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场战斗,解读兵民胜利之本

大众新闻 王雨萌  王瑛琪  杨雅晴  唐浩鑫   2025-09-03 07:53:24原创

从4场战斗,解读兵民胜利之本

□ 大众新闻记者 王雨萌 王瑛琪

在济宁市梁山县梁山抗战纪念馆北侧,矗立着三座石碑,“独山抗日歼灭战遗址”的碑文格外醒目。

当年,就在此地,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第32师团一部,以劣势装备全歼日军一个精锐混成大队,创造了平原游击战的典范。战士奋勇杀敌,百姓舍身支援。这场载入史册的战斗,堪称第115师抗战历程的缩影。

军民情深!1938年挺进山东后,这支英雄部队与山东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山东抗战立下不朽功勋。

独山抗日歼灭战遗址 梁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首战樊坝:给山东人民的“见面礼”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1937年10月,日军入侵山东,微山湖、渤海湾、黄河两岸烽火连天。在共产党领导和号召下,山东各地工人走出厂矿、农民放下锄头、学生投笔从戎。但这些武装严重缺乏武器、实战经验和军政骨干,亟须主力部队支援。

八路军115师正是在此背景下,奉命进入山东。

第115师部分处以上干部合影。左起:陈光、赖可可、萧华、罗荣桓、梁必业、王秉璋、陈士架、王立人、杨尚儒、苏静、张雄。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提供

1939年3月,由陈光、罗荣桓带领的115师师部和第686团,来到鲁西郓城县。

此时的郓城县早已被日军占领,原韩复榘部下、日伪县长刘本功派遣其家族兄弟刘玉胜,企图以此为据点,进一步扩张势力。

城里城外一片狼藉,老百姓苦不堪言。

当得知“从平型关过来的老八路来了”,郓城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迎接。

115师师部决定首战樊坝,以此作为献给乡亲们的一份“见面礼”。

3月初,第686团冒雨突袭樊坝,全歼伪军一个连,并乘胜攻克前樊坝,迫使守军投降,还解救出被抓去的农会干部20余人、妇女30余人。

为解百姓疾苦而战,这场胜利,让115师赢得了百姓的支持。“村里以及周边的百姓都踊跃支前,我爷爷就是其中一员。”郓城县张鲁集镇状元张楼村村民张留阵说,“青年人挺身而出奔赴战场;村民踊跃加入担架队,协助挖战壕、送物资、抬伤员;妇女把最好的麻纳成鞋底做军鞋……”

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八路军,真勇敢,打下樊坝除汉奸,百姓见了笑开颜,抗日热情高如山。”

“樊坝战斗沉重打击了鲁西日伪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和振奋了山东人民的抗日热情。”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评价。

陆房突围:老乡带出胜利路

首战樊坝告捷,115师主力一路挺进泰西,连续打击日伪,引起了日军的恐慌。

5月初,日军第12军司令官尾高龟藏调集8000余兵力,分九路围攻泰西根据地。115师师部及686团等3000余人,被压缩于陆房不足10平方公里的狭小山地内,陷入重围。

5月11日拂晓,密集的炮火朝着八路军的防御阵地倾泻而下,日军兵分多路发动猛攻,一度逼近师部驻地陆房村,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率兵肉搏死守。

当夜,趁日军收缩防守期间,当地村民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冒着生命危险担任向导,带领115师主力部队兵分三路,悄然穿越日军包围缝隙,抵达东平县无盐村,胜利突围。

山套村村民郝京军,带领第686团1营抢占肥猪山有利地形后,又主动请缨,带领2营突围。

除了担任突围向导,当地群众还全力支援后勤:大董庄村村民孙立长为第686团2营紧急筹集5000斤小米;董庄村村民蒋太芳、蒋学成等人冒着炮火为我军送粮……

参加陆房战斗的军队运输 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提供

战斗结束后,日军气急败坏,大肆搜捕。村民们又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军战士。参与救治伤员的韩秀英曾回忆:“咱八路下来了,俺掏出衣裳,给他换上。要是有人问他是谁,俺就说是俺兄弟,俺爹就说是他儿。”

村民孔宪松,将两名腿部受伤的战士背到山坡地,藏在石堰屋子里,在他的掩护下,两名伤员躲过日伪军的多日搜捕,顺利返回部队。

就这样,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72名伤病员和部队留下的武器、物资无一受损

陆房一战歼敌过千,军民抗战情绪高涨,震动全国。蒋介石亦致电朱德、彭德怀:“各该部在鲁西奋勇歼敌,殊堪嘉慰。”

“这相当于在事实上承认了115师在山东的合法地位。”闫化川说。

1941年5月10日,陆房突围两周年之际,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发表诗歌《胜利的歌声》:“伟大的战绩,十年来的光荣,残酷的陆房战场上,粉碎敌人扑灭我们的迷梦!”

山东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主任刘志鹏认为,陆房突围是生存之战,粉碎了日军的围剿,为建立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展现了军民同心、共克强敌的强大力量。

梁山歼敌:“八路军真能打鬼子”

1939年8月1日,鲁西平原青纱帐起,热浪灼人。庆祝“建军12周年”的军民联欢会,正在距离独山村不远的孟家林举行。

115师接到情报,一支由步、炮、骑混成,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正在少佐大队长长田敏江的带领下从汶上出发,意图对鲁西进行“扫荡”。

联欢会临时改为战前动员会。陈光、罗荣桓认为,这股敌人孤军深入,难以迅速获得增援,决定采取监视、袭扰、引诱等战术诱敌深入,一举歼灭。

此时,八路军在梁山附近的兵力不足500人,与敌军人数大致相当,但武器装备明显落后。

战斗胜利的取得,离不开梁山地区群众的支援。尽管梁山是根据地的新区,但八路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作风深入人心。“(战士)连百姓的草垛都不靠,因为人靠过坐过的草,牲口不爱吃。”梁山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生说,这样的八路军,如何能不受老百姓拥戴?

战斗开始前,115师派出小分队在王府集村西和马振扬村,以青纱帐为掩护,对日军进行了两次袭扰,并将其引至独山方向。

梁山战斗前我军潜伏在青纱帐里,等待狙击日军32师团。梁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群众自发为八路军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封锁消息,还担当起了“活地图”,让八路军对独山一带复杂的地形了如指掌。日军自以为“顺利”进驻独山村,实则已钻进了军民共同编织的天罗地网。

2日晚8时,枪炮声打破了独山村的宁静,战斗围绕独山制高点和山下的车马店展开。

老百姓组成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一批批地涌来了……这让指战员们更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3日凌晨2时,八路军发起总攻。拂晓,战斗逐渐平息。

转移出去的群众赶回来,有的将自家煮熟的鸡蛋、烧开的水和甘甜的西瓜,送到疲惫不堪的战士手里;有的则帮忙抓俘虏、抬担架、救治伤员、打扫战场。梁山战斗俘获的24名敌人中,有4人是被当地抗日群众直接抓获的。

此战,115师以同等兵力、劣势装备,全歼日军一个精锐混成大队,毙伤敌400余人,其中日军300余人,并缴获两门新式意大利野炮、一门步兵炮、15挺机枪、150余支步枪。萧华曾以诗赞道:“黄河滚怒涛,梁山烈火高。青纱好伏击,夜战逞英豪。全歼来犯敌,夺获数门炮。军威震齐鲁,壶浆迎满道。”

1941年8月1日,罗荣桓(左一)用梁山战斗缴获的炮队镜指挥作战。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提供

8月4日,朱德总司令签署通电表彰。这次战斗被誉为“平原游击作战的模范战例”,为巩固鲁西抗日根据地、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打开了新局面。

梁山大捷,“八路军真能打鬼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梁山周边3000多名青年踊跃参军,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场景。也正是依靠这样的人民伟力,115师入鲁一年后,就从数千人发展壮大为一支超过7万人的抗日雄师。

梁山抗战纪念馆内的115师东进雕塑 记者王雨萌

郯城大捷:“翻边战术”与万人破袭

战争的形势并非一帆风顺。1940年到1942年,在敌顽夹击下,山东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

面对敌人的“蚕食”和“扫荡”,八路军不能再固守内线被动挨打。此时,罗荣桓创造性地提出“翻边战术”,其核心就是:“敌打到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

这不仅是战术上的突围,更是战略上的进攻。这样的底气,正来源于无处不在的人民力量。郯城战斗,便是“翻边战术”与人民伟力相结合的体现。

郯城,是日军精心经营的战略要地,墙高壕深,守备森严。1943年1月,日伪军大举“蚕食”滨海区,115师教导二旅决定趁郯城守备相对空虚之时直捣黄龙。

这是军民协同的杰作。战前,为钳制、迷惑敌军,滨海区动员数千民兵,将沭河沿岸的醋大庄等敌据点团团围困,将敌人主力死死钉在原地,防止其回援。同时,滨海地委、滨海专署、滨海军分区发动上万群众,在长达百余公里的临沂至郯城之间的大路上,展开连续四天的“大破袭”,将敌人的交通线和通信网予以摧毁。

战后,万余群众自发前来拆扒城墙,将敌人苦心修筑的堡垒彻底摧毁。八路军将日军掠夺的粮食分发给农民,出现了“城内大车、小车、牲口充塞了街道,赶来搬运粮食的农民队伍和慰问群众,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场面。为此,八路军文艺工作者孔健飞创作歌曲《扁担号子》,在根据地广为传唱:“一条扁担哪嗨吆嗨吆,两头弯弯哪嗨吆嗨吆,闪闪如飞哪嗨吆嗨吆,往来不断哪嗨吆嗨吆,郯城大胜利哪嗨吆嗨吆,米面堆如山哪嗨吆嗨吆……”

郯城大捷,是115师入鲁以来首次攻克日军设防的县城,宣告了“翻边战术”的成功,更证明了人民的支持是军队纵横驰骋的最强保障。毛泽东对此高度评价,称“翻边战术”不仅是战术,更是战略。

第115师战士积极开展攻势作战及大反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提供

将人民伟力与军事智慧拧成一股绳的,是党的坚强领导。1943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八路军115师与山东军区合并,由罗荣桓同志统一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及115师代师长、政治委员。同年9月,罗荣桓接任山东分局书记。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政军的高度统一。

与此同时,“主力地方化”的战略调整得以坚决执行。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县区,与地方武装融为一体,协助建立和巩固地方政权与民兵组织。这一转变,使八路军的力量根须更深,真正形成了主力军、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人民战争体系。

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借助人民的磅礴力量,既在困难时期保存了革命火种,也将山东抗日武装力量锻造成一个打不破、摧不垮的钢铁整体,山东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并日益扩大巩固。至1945年,山东军区总兵力增至约27万人,约占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在此后的解放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手记:永不褪色的英雄战旗

□ 大众新闻记者 王雨萌 王瑛琪

梁山抗战纪念馆内,有一幅照片。那是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旗手高擎着“梁山战斗英雄连”的鲜红战旗经过天安门广场,与其他英雄连队一起接受检阅的场景。

今年,这面历经烽火淬炼的英雄战旗,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再次亮相。

1939年8月,八路军115师在梁山打了一场“模范歼灭战”,以同等兵力、劣势装备,全歼日军一个精锐大队。争夺独山制高点,是这场战斗的焦点。奉命主攻并坚守此地的,正是115师3营10连。

8月2日晚,战斗打响后,担任主攻的115师3营10连在前期侦察的指引下,迅速夺取独山高地,占据了有利地形,切断了敌军退路。连长杜营海带头立誓:“人在阵地在。”日军短暂惊慌后,在少佐大队长长田敏江指挥下,凭借精良武器和炮火掩护,以两个小队的兵力准备逆袭独山制高点,向10连阵地发起一轮又一轮疯狂反扑。战士们死死钉在阵地上,打退了敌人的六次进攻。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用刺刀,前面的战友倒下了,后面立刻补上,为主力部队完成合围、全歼敌军赢得了关键的时间和战略高地。

“争夺独山制高点的拉锯战打得异常艰难。我们占据地形优势,但装备太差了,敌人仅大炮就有3门。到敌军第七轮进攻时,我们阵地上很多战士都已经牺牲了,整个10连打得仅剩下二三十人。”梁山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生介绍。

战后,八路军115师3营10连被授予“梁山战斗英雄连”的荣誉称号。梁山歼灭战的胜利,是英勇无畏的战士用鲜血换来的,也是梁山百姓的智慧和勇气共同铸就的。这面旗帜,从诞生之初就融入了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融入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情怀。

抗战岁月,在山东战场上,人民军队冲在前头,浴血奋战,用生命为群众筑起一道生死相依的血肉长城。“我们是山东人民的子弟兵,是山东人民的捍卫者,我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党、为人民、为祖国流出最后一滴血!”1943年8月1日,山东八路军全体指战员的“八一”通电,今天读来仍让人热血澎湃。

80多年过去了,“梁山战斗英雄连”走过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又在波澜壮阔的强军征程中焕然新生。如今的“梁山战斗英雄连”已转隶海军某部,改变的是隶属关系与作战空间,不变的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精神内核,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赤诚血脉。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建设

□ 周春燕 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研究二处一级主任科员

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及地方武装英勇作战,有力钳制并歼灭了大量日军,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卢沟桥事变后,山东党组织迅速响应,发动群众,领导了遍布全省大小数十次抗日武装起义,在没有八路军主力部队支持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统一指挥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根据中央“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精神,毛泽东提出:“派兵去山东”。1938年12月,第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到达湖西地区;1939年3月,第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领师部、直属队及第三四三旅六八六团进入山东。在此前后,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和先遣支队一部进入鲁西北地区;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一部挺进直南地区;第一一五师独立支队也进入山东。

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山东后,在地方党政军民的配合下,在冀鲁边、湖西、泰西、鲁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战斗有陆房突围、梁山战斗等。1939年5月11日,第一一五师师部等在陆房遭日、伪军包围,经过激战,成功分路隐蔽突围,毙伤日军大佐联队长以下1300余人,震动全国。蒋介石致电嘉奖,在事实上承认了一一五师在山东的合法地位。8月2日,第一一五师在梁山附近设伏,围歼“扫荡”之敌,歼灭日、伪军400余人,创造了八路军部队在敌我兵力相等而装备低劣的条件下,全歼日军1个大队的模范战例。

在第一一五师入鲁作战的同时,八路军山东纵队开展了刘家井战斗、五井战斗、孙祖战斗、杨家横战斗等著名战斗,多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在鲁中、鲁东南、清河、胶东、苏皖边等地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39年10月,山东纵队第一支队第一营在驻地临朐五井反击来犯日、伪军,歼灭日、伪军160余人。《大众日报》载文赞誉五井战斗是“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胜利战斗”。

到1940年,山东建立了基本以一个省区为主体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第一一五师由入鲁时不足万人发展到7万人,山东纵队由最初的2.45万人发展到5.4万人。

自1941年春起,日、伪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动残酷“扫荡”“蚕食”和封锁,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山东党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主力军、地方军和人民武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武装力量的作用,广泛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进行频繁的反“扫荡”作战,粉碎了日、伪军的“铁壁合围”。留田突围被誉为“无声的战斗”,大青山突围被称为“山东抗战史空前壮烈的一次战斗”。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还创造了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奇袭战等20多种游击战法,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罗荣桓创造性提出的“翻边战术”,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成效显著。

1942年,山东军区成立,山东纵队改为地方部队,由第一一五师统一指挥。1943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后,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下辖鲁南、鲁中、胶东、清河、冀鲁边、滨海6个军区,实现了主力部队地方化。

从1944年春到1945年夏,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连续发起局部反攻,歼灭了大量日、伪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山东军区将鲁中、滨海、胶东、渤海、鲁南各军区部队分为五路大军,对拒降敌伪展开大反攻。八路军五路大军协同作战取得了巨大胜利,使山东抗日根据地扩大到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

到抗战胜利时,山东八路军发展到27万人,民兵发展到50万人,自卫团发展到150万人,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也为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积蓄了重要力量。

记者 王雨萌 王瑛琪

策划统筹 娄和军

特邀顾问 闫化川

编辑 王健 赵丰 韩雨婷

海报设计 杨雅晴 唐浩鑫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