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沂蒙小山村的永恒旋律

大众新闻    2025-09-03 10:41:10原创

□ 李荣田 临沂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为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党中央多批次派干部来到山东。抗大一分校挺进沂蒙就是其中一次。1940年1月,校长周纯全、政委李培南带领着抗大一分校师生1370余人,经过长途跋涉,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线,从晋东南来到沂南县东高庄村,这里曾是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八路军山东纵队机关、抗大一分校常驻地。

当时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日军调整了战略部署,加强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的进攻和“蚕食”,不断“扫荡”各根据地。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也由鲁西北进入沂蒙山区北部,以省主席沈鸿烈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积极推行国民党反共方针。同时,国民党鲁苏战区总部携东北军第五十一、第五十七军2万余人也进入山东,驻扎在沂鲁、莒日诸山区,他们中有积极抗战者、有中间派,也有顽固反共者,沂蒙的形势非常复杂,敌、顽、我三角斗争形势严峻,日寇、汉奸和国民党顽固派勾结在一起,联合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扫荡,不断地制造摩擦。

而这个阶段我们的根据地处于初创时期,一方面,山东党组织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各级青救会、农救会、妇救会等群众抗日团体;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呈现出生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抗大一分校驻扎下来后,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师生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吃的是高粱和地瓜做成的酸煎饼,睡的是用山茅草铺的地铺。校部和各大队驻地的周围,不是日、伪军据守的据点,就是国民党顽固派指使下的“黄沙会”盘踞的山头和村庄,他们“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但即便如此,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日热情日渐高涨,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抗大学员的斗志也无比昂扬,以苦为乐。

1940年6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抗大一分校准备“七一”在东高庄召开党代会,要求文工团表演节目,教唱新歌。文工团主任袁成隆、支部书记史屏和副主任王久鸣商议,准备写一首新歌向建党19周年和抗大一分校党代会献礼。他们商定由抗大一分校政治部宣传科干事沙洪写歌词,文工团副主任王久鸣谱曲。

王久鸣接受创作任务时当即表态说:“只要有人把歌词写出来,我就竭尽全力进行创作!”他还进一步爽快地表示:“如果有人在10分钟内能写出歌词,那么我10分钟也能把它谱成歌曲。”听到王久鸣的话后,擅长诗歌创作、刚满20岁的校政治部宣传科宣传干事沙洪立即起身爽快地说:“他能在10分钟内谱成曲,我也一定能在10分钟内作完词。”文工团领导听罢,认为这是促进创作、互相学习的好机会,于是用出“激将法”,立即询问王久鸣:“敢不敢和沙洪来个比赛?”王久鸣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下来:“赛就赛,沙洪写词用多长时间,我谱曲就用多长时间。”于是,在沂南东高庄的树林里,两位才华横溢的文艺战士即刻开始了创作,只见沙洪在树林里席地而坐,稍加思索,立刻在膝盖上铺开纸笔写了起来。他没有食言,10分钟内果真完成了创作,把歌词交给了王久鸣。王久鸣看了这首歌词,心中迅即燃起了音乐创作的火花,他一边琢磨一边哼唱起来,经过几分钟的哼唱后,便下笔如飞,迅速完成了曲谱,时间也正好用了10分钟。

就这样,《你是灯塔》在这两位热血青年以饱满的抗战热情和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的激烈碰撞下,在前后总共20分钟的短短时间内诞生了。歌词为: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后歌曲名字由《你是灯塔》改为《跟着共产党走》。

歌曲为通谱体,主题富有动力,旋律慷慨激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歌词将党喻为革命的灯塔和舵手,表达了广大军民对党的衷心拥护和热爱之情,让人们坚信只要跟着共产党,就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歌曲创作出来后,文工团马上试唱,并在抗大一分校党代会和建党19周年纪念会上正式演出,王久鸣还向出席会议的全体同志教唱了这首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歌曲很快就传遍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后来又传到了苏皖等根据地,还通过党的地下工作者传到了敌占区和敌伪占领的多个大城市,如南京、上海、北京等地。解放战争时期,每解放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就会响起这支歌,一直唱遍全国的城市和乡村。

词作者沙洪在回忆创作背景时说:“照我看,久鸣同志的心情和我一样,只不过他是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的。他谱的曲子,充满了对党的真挚情感,唱出了人民的心声。”。

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军乐队奏响了《跟着共产党走》,万千群众齐声高唱,其中一句歌词由“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改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这首歌作为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开场曲目再次引发共鸣。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