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抗战的壮阔史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09-02 08:07:19
图①:山东各地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示意图。
图②: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郭洪涛等50余名干部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合影。
图③:1944年8月,山东军区在滨海区莒南县召开战斗英雄、民兵英雄代表大会。
图④:日伪军向八路军投降。【□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供图】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在齐鲁大地上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始终发挥着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主导着山东抗战的前进方向,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史诗,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国革命最终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山东抗战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在山东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担负起敌后抗战的历史使命,主导着山东抗战的前进方向,独自承担战略反攻的重任,始终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抗战的中流砥柱。山东作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之一,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关乎整个华北战局。在山东战场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全民族抗战初期,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侵,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率10万军队稍战即逃,近百名专员、县长随之溃逃,地方政权名存实亡,广大民众惊慌无措。国民党及其军队放弃了对山东保境安民的守土职责之后,山东共产党人在侵鲁日军立足未稳、地方政权土崩瓦解、人民群众彷徨无助之际,在没有八路军主力部队支持的艰难情况下,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举起抗日大旗,在全省发动十余起抗日武装起义,组建数十支抗日武装队伍,作战百余次,解放县城15座,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人民救亡图存的唯一希望和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1938年5月徐州会战之后,山东沦为敌后,山东各级党组织率领优秀齐鲁儿女继续坚持敌后游击战争,顽强战斗在抗日最前线,逐步将各地分散的抗日武装进行整合。1938年12月,这些抗日武装整编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八路军山东纵队,同时建立了若干块小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此过程中,国民党及其军队在山东战场的表现让人民群众大失所望。山东人民在抗战实践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山东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主导山东抗战的前进方向。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国民党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对共产党进行重点“扫荡”。这一时期,山东是国民党顽固势力发动反共磨擦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以新任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等人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制造“太河惨案”“雪野惨案”“淄河事件”等。仅1939年6月至11月,他们便向山东八路军进攻90多次,杀害抗日军民1350多名。在敌顽的双重“围剿”下,山东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始终主导着山东抗战的前进方向。为增强山东抗战力量,中共中央1938年就明确作出“派兵去山东”的战略决策。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领第115师主力部队入鲁,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先后取得陆房、梁山、五井、刘家井、孙祖、杨家横战斗等一系列胜利,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以省战工会成立为标志,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山东从无到有,建立了稳固阵地。而国民党则因为倒行逆施,破坏抗战,失去山东人民的拥护,其军队、地方武装斗志涣散,屡屡变节投敌。1939年,山东伪军激增到10万人;1943年,竟高达20万人。1943年7月,国民党正规部队及省政府再次撤出山东。在整个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山东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决定抗战方向的主导力量。
在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共产党独自承担战略反攻的重任。1943年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日军失去战略主动权,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在此关键时刻,国民党正规部队及其省政府远在省外,不得不在实际上放弃了引领山东抗战胜利方向的责任。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独自承担起山东抗战的反攻重任,带领抗日根据地度过严重困难时期。1944年春至1945年夏,八路军山东军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开展一系列攻势作战。1945年8月,罗荣桓指挥山东军区兵分五路,展开大反攻,解放了92%的山东国土。山东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仅八路军山东主力部队伤亡就达15.47万余人,平民伤亡达60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众望所归地成为山东抗战的中流砥柱。
二、人民群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力量。全民族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就主张,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运用持久战战略方针打败日本侵略者。1938年5月,毛泽东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山东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开展灵活多样的战术战法,将“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出击”。
筑起军民一体的铜墙铁壁。山东党组织广泛动员群众,以政治动员赢得民心,以经济动员改善民生,以作风建设联系群众,筑起军民一体的铜墙铁壁。在政治动员方面,明确提出“民主政府为人民办事”“群众至上”的政治动员标准。号召“坚决与山东三千八百万民众共患难,同甘苦”,呼吁“严防其脱离群众,防止其新官僚主义的生长”。《起来!为广大人民办事!》《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等文件真实反映出山东党组织狠抓作风建设、赢得人心的历程。在经济动员方面,通过减租减息运动、精兵简政等,推动生产自救,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黎玉在调研时发现,沂蒙山区有些政策未落实,便亲自督办,帮助农民获得实惠。胶东行署要求,推动工作不能光发文件,还要附上具体可行的执行方案。在作风动员方面,鲁中军区要求各地上报的开荒面积,必须进行实地丈量;土地增产的数据,必须请群众代表签字确认。群众路线的贯彻,党群血肉联系的建立,转化为战争动员的伟力。民兵配合部队作战,民工参与破袭,妇女耕田纺织,儿童站岗放哨,山东成为华北抗战的粮仓和兵库。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筑起抵御日军侵略的铜墙铁壁。
开创人民战争的范例。山东党组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广泛的游击战术和全民参与,形成独特的战略体系,建立起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团)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民武装力量体制。1941年,罗荣桓创造性提出“敌打进我这里来,我打回敌那里去”的“翻边战术”,成为山东军民反“扫荡”的基本战术原则。通过实施“插、争、挤、打、统、反”六字方针,对日军进行主动反击,取得较好的斗争效果。小部队、武工队神出鬼没打击敌人,人民群众主动参军参战、坚壁清野、改造地形、救护伤员,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42年,刘少奇来山东指导工作后,山东抗战形势明显向好。
激发群众抗战的热情。由于模范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激发了人民群众空前的抗战热情,创造出一批群众性的战术战法。胶东军区发明“麻雀战”,将一个班分成若干战斗小组,利用地形优势,袭扰日军运输队;鲁中进行“石雷战”,在日军必经之路埋设地雷,沂蒙山区成为埋葬日军的“死亡迷宫”;滨海区实行“化装奇袭”战术,7名战士假扮“慰问团”,端掉40名日兵驻守的炮楼。鲁南军区铁道游击队劫火车、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英国记者冈瑟·斯坦因在《红色中国的挑战》中写道:“在山东,战争已成为一门大众艺术,连十岁孩童都懂得如何埋设触发式地雷。”群众的抗战热情、战术战法的创新、“主力打硬仗、地方扰敌后、群众保后勤”作战体系的背后,得益于党的强大组织能力和动员体系。山东抗战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根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力量。
三、统一战线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阶层、政党团体等,是汇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重要法宝。山东社会结构比较复杂,既有地主士绅、地方武装、少数民族、宗教团体等,也有国民党顽固势力。山东党组织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贯彻落实“既团结又斗争”的统战方针,成功汇聚了同仇敌忾的抗日力量,迎来抗战胜利的曙光。
团结国民党友军坚持敌后抗战。卢沟桥事变前后,山东省委积极协助中共中央代表彭雪枫等对韩复榘进行统战工作,最终达成三项协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东正式形成。在鲁西北,与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专员范筑先达成共识,合作抗日,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全国典范。在徐州,与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结成统一战线,支援了台儿庄大捷。与先后入鲁的石友三部、于学忠部,建立基本团结合作的良好抗战局面。朱瑞曾指出:“山东将转成为国共合作的模范。”为维护共同抗日局面,山东党组织区别对待国民党军队,实行“既团结又斗争”的统战方针,取得比较理想的斗争结果:沈鸿烈1941年秋被迫辞职,于学忠部第51军军长牟中珩接任省政府主席,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得到了友军的支持。
争取各阶层力量加入抗战阵营。山东党组织积极争取地方武装、爱国人士等,巩固壮大山东抗战的基本力量。先后团结韩多峰、孙玺凤、张里元等,促成当地合作抗日。先后争取爱国进步人士范明枢、马耀南、李澄之、刘民生、梁竹航、万春圃、朱蓂阶等,吸收他们加入抗战阵营。对一些动摇的民间武装,如“红枪会”“联庄会”,进行“打拉结合”改造,仅1939年就改编地方武装近10万人。对少数民族,主张“共同抗日”。在冀鲁边、鲁西北一些回族聚居区,组建回民支队,活跃在冀鲁豫一带的马本斋回民支队被毛泽东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贯彻统一战线的最主要方式,是通过“三三制”民主政权,吸纳社会各阶层力量参政议政,汇聚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1943年9月,毛泽东高度赞扬山东“为民族伸正气,为全国作榜样,凡属国人莫不钦佩”。
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壮大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群众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力量,是统战工作的坚实基础。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山东各种抗日群众组织纷纷建立,全省性群众组织有“民众救亡动员委员会”“工人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委员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儿童救国会”等。这些群众组织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募捐慰劳,担负各种战勤任务。1940年7月,成立全省统一的“山东职工抗日联合总会”“山东青年救国联合总会”“山东妇女救国联合总会”“山东文化救亡协会”等群众团体。减租减息运动又进一步调整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紧张关系,树立了基本群众的优势,汇聚起齐鲁儿女同仇敌忾的抗日力量。1945年8月,全省有组织的群众400余万人,民兵50余万人,自卫团150万人,夯实了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也成为山东社会各阶层力量最信赖、最依靠的抗战主心骨。
四、沂蒙精神是夺取山东抗战胜利的强大动力
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民在生与死、血与火的淬炼里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齐鲁儿女坚忍不拔、浴血奋战、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动力。
沂蒙精神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强调,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所压倒。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进行减租减息、民主建政,人民军队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保护人民群众,赢得群众衷心拥护。1941年12月的渊子崖战斗,为保卫人民群众,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和县大队、区中队40多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1942年11月,副团长王凤麟等30多人在马鞍山战斗中为保卫群众,壮烈牺牲。据统计,仅山东八路军为掩护群众转移而发生的跳崖战斗就达11次之多。罗荣桓说:“山东抗战的胜利,本质上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群众路线的胜利。”
沂蒙精神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爱人民,山东人民也无怨无悔地跟党走、全力支前参战。在严重困难时期,山东人民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涌现出大批拥军爱军的群众模范,党群军民之间形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共生关系。这种双向奔赴,转化为全民抗战的基石。在倾力支前的山东人民中,“沂蒙红嫂”成为山东女性最自豪的红色名片之一。她们摊煎饼、做军鞋,送子送夫上前线,用乳汁救护伤病员、养育革命后代。据临沂市妇联统计,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与救助了伤员1.9万余人。这种血肉联系,成为夺取抗战胜利最可靠的后援力量。陈毅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
沂蒙精神是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沂蒙山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15师等长期在此转战,刘少奇、罗荣桓等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沂蒙精神将山东人民凝聚为不可战胜的抗战洪流,是夺取山东抗战胜利的强大动力。大青山突围战中,数千军民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敌人,宁死不降,成功突围,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这种精神力量,弥补了武器装备的落后,克服了物质条件的匮乏,转化为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必将激励我们继续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五、根据地建设是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山东抗日根据地首次将“新民主主义”正式写入《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在第一条就明确“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山东而奋斗”,又在第三、四、九条中规定必须“按照新民主主义原则”,加强民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率先提出“创造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山东”的奋斗目标,谱写了一部探索、实践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壮丽史诗。有关实践与探索,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全国执政提供了历史经验。
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要求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国有,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山东党组织在战斗之余,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等,组织互助组、合作社,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好处、摸得着希望”。成立北海银行,兵工与民用并重,开办公营工厂,生产肥皂、鞋袜、药品等,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同时加强财经建设,减轻人民负担。1943年颁布的《山东省战时农业税征收条例》首创“累进税制”,使税收负担更加公平合理;1944年沂蒙根据地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军民自给”。这些尝试和探索,都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进行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要求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联合专政。山东抗日根据地把建立县、区、乡参议会作为全省民主政治的工作基础,使之成为各地的民意机关和权力机关。政权人员按照“三三制”组成,推行基层民主普选,夯实执政基础。通过“豆选”“香头选”等选举方式,让不识字的农民行使民主权利、掌握政权,点燃了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滨海莒南和胶东地区的选民参选率,分别高达96%和88%。1940年施行的《人权保障条例》,首次确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开创人权保障立法的先河。建立健全司法、公安机构,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权利。1945年8月,山东成立全国解放区第一个省政府,辖5个行署、22个专署、127个县级政府及大批区、乡政权,成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具体体现。
进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要求实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山东抗日根据地以《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为基本纲领,建立干部教育、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战时教育体系。成立各种宣传队、剧社、剧团,用戏剧、歌曲等作为唤醒民众的“精神武器”。开展扫盲运动,办起大批中、小学及民校、冬学、识字班等,掀起“村村办夜校,家家读书声”的全民学文化热潮。滨海等地的“庄户学”,把学校建在田间地头,解决了生产和学习的矛盾。《大众日报》成为传播“党的立场”、宣传抗日的文化阵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温山东抗战历史,我们必须铭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取得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全民族抗战是取得一切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沂蒙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努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周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