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三棱镜丨以矿山为依托,这家企业如何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国资三棱镜 |  2025-09-01 14:55:58 原创

李振兴  张召兴  林洪星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当全球经济进入分水岭,中国经济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而与国家发展规划同频的国有企业,无疑是研究中国经济的最佳窗口。

2023年,山东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要求省属企业聚焦主业、优化布局。山东土地集团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改革,准确把握了经济发展的脉搏。

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东土地集团的8家子公司中,山东黄河生态发展集团(以下简称“黄河生态集团”),虽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抓手,干的却是“开山辟土”的活。这背后,有何玄机?

以黄河为名,明确发展定位

流域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藏着无穷的发展机遇。

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孕育了几千年文明的同时,其流域内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一直是难以解决的痛点问题。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为保持重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关联性,在谋划实施生态、经济、文化等领域举措时,根据实际情况可延伸兼顾联系紧密的区域。

次年,山东土地集团作为扎根黄河流域的省属企业,在原有矿山等业务基础上,以黄河之名,成立全新子公司黄河生态集团。

纵观整个黄河流域,将黄河之名冠于企业名称上的案例,仅企查查数据便有数千条。然而,在这数千案例中,黄河生态集团却有些特殊。

2023年,山东土地集团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将31家子公司按照服务国家战略的定位,整合为8家子公司。黄河生态集团对应的,就是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在这次调整中,黄河生态集团也迎来了“大换血”,清算注销企业6家,划入企业3家,划出企业6家,吸收合并企业3家。搭建起新时期的四梁八柱,随后便开启了全新的业务模式。

如今,黄河生态集团聚焦绿色矿山开发及延伸产业链和以矿山修复、盐碱地综合利用等为主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领域,深耕山东市场,探索沿黄河流域推广样板模式。

不难发现,这样的业务布局,精准契合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黄河下游地区的目标定位: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加大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促进黄河下游河道生态功能提升和入海口生态环境改善,开展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保护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

精于矿山,何以黄河?

从服务国家战略的路径上来看,将主要精力用于绿色矿山方面,是否绕了远路?黄河生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建辉的答案是:这一抉择,正是山东土地集团充分解读国家战略后的“最优解”。

“绝大多数时候,看似最远的路,其实是最近的。”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山东土地集团作为一家自然资源投融资集团,在绿色矿山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与深厚的底蕴。

黄河流域又被称为“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

以枣庄山亭玉子山矿山项目为例,该项目所在地枣庄曾被冠以“煤城”之称。

2009年被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后,枣庄开始全面转型升级。矿业作为重要传统支柱产业,其市场准入有了更为严格的条件。

2019年,山东土地集团获得玉子山矿山项目开发权。

2021年3月,枣庄市作出全面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实施荒山披绿等十大工程。

次年6月,黄河生态集团作为项目主体,初步完成矿区建设。在矿山开发过程中,黄河生态集团边开采边修复,对已开采区域,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土地复垦、植树。

2024年,枣庄市新建成省级绿色矿山7家,绿色矿山建成率87.5%,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山水满城绿”的精彩变迁。

发生在枣庄的改变,只是黄河生态集团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缩影。

董建辉坦言,如今的黄河生态集团,已然蹚出了“矿山+”业务发展的新路径。

比如,在莱阳、莱州等地开启“矿山+土地整治”业务模式,通过对废弃矿山进行规划平整、削坡续坡、植被复绿等工程措施,实现地方生态修复及产业导入,助力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数据显示,成立仅3年,黄河生态集团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座、省级绿色矿山3座,新增耕地2万余亩。

得于黄河,还于黄河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黄河生态集团副总经理张涛坦言,重整后的黄河生态集团,发展势能加速释放。

截至2024年底,黄河生态集团实现营收7.47亿元,现金营收比55.33%(其中矿山企业占81.53%),经营性现金流入7.62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2.91亿元,实现经营稳定。

而这一切,均得益于2023年发生在山东土地集团的改革。

在山东土地集团“19661”发展策略(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耕九大产业板块、培树六个土地品牌、实施六度赋能工程,奋力打造国内一流自然资源投融资集团)指引下,黄河生态集团走出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各专业板块的高效分工协同,这为做实做细经营管理、放大要素资源价值奠定了制度基础。

优化整合后,至2025年上半年,黄河生态集团累计实现回款9.34亿元,有效保障了资金安全、提升了运营效率,这也为其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资金保障。

而今,黄河生态集团的生态环保业务,已从单一矿山生态修复业务,拓展至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修复、盐碱地整治等多个领域。

比如,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黄河生态集团打造出了全省唯一耐盐碱果树示范基地。再比如,在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涉及16个行政村、总面积约25.1平方公里的黄河战略示范区项目,黄河生态集团通过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工程等举措,助力黄河战略示范区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各项业务累计签约合同额已突破4亿元。

张涛告诉大众新闻记者,如今,他们正以垦利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为抓手,整合行业资源,打通高校及科研院所渠道,探索盐碱地开发利用新模式。

按照规划,该项目连片面积共7100亩,含盐量可降至3‰以下,年产水稻超700万斤,其中4700亩由黄河生态集团实施,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项目完成后,将构建出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休闲”产业链,打造出集稻田观光、加工仓储工业化体验、盐碱地科创实验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观光研学示范基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样板。

这是一张蓝图,也是一张实打实的成绩单。

改革之初,山东土地集团便确立了新时期的首个核心战略——西北战略,黄河生态集团作为服务主力之一,已经将青海作为对口的目标省份,而这又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度契合,张涛说“我们要让经验、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在西北扎下根去,以实际行动发挥山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大众新闻记者 李振兴 张召兴 林洪星)

责任编辑:高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