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村晚”纪实:一“晚”夏夜,万千心火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衣春悦   2025-09-01 09:55:14原创

8月28日下午5点,一场瓢泼大雨骤然落下。雨水猛烈冲刷着胶州市里岔镇镇政府南广场上刚刚搭好的舞台,工作人员赶忙遮盖设备。台下,方才还在高温中紧张排练的人们,此刻心都悬了起来。距当晚“村晚”原定的开场时间,仅剩两小时。

大雨突袭。

这场“村晚”对这个小村镇来说有些特别。今年年初,里岔镇被评为2025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高温与大雨的双重考验下,这场准备了数月的“村晚”,到底会是“热”还是“凉”?

天公或许也有情。晚上7点半,雨势渐渐减弱,村民纷纷走出家门,搀着老人、牵着孩子,从四面八方涌向现场。不过十分钟,观众席已座无虚席。湿漉漉的座位阻挡不了高涨的热情。万众期待的“村晚”,终于拉开帷幕。

胶州秧歌《金声同振秧歌情》率先登场,欢快的节奏瞬间点燃全场。紧接着,青岛市茂腔剧团、胶州市文化馆等专业团体纷纷亮相,胶州吹打乐、现代歌曲轮番上演。一个个高质量的节目,如一泓清泉,悄然流入农村的琐碎日常,点亮了这个雨后微凉的夜晚。

胶州秧歌表演。

“我们坚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向一线下沉,始终让老百姓当主角,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盛宴。”里岔镇宣传委员许琛介绍。她还分享了一个温暖的细节:原本茂腔剧团准备了新编剧目《秋夜无眠》,但考虑到现场观众以老年人为主,就临时改唱了传统经典《这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好》。

这一处微调,正体现出里岔“村晚”的根本理念——文化下乡不是单向输送,而是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真正让村民成为文化的主人。整场晚会最动人之处,也正在于“让老百姓当主角”:不仅唱他们听得懂、喜欢听的戏,还让那些平日忙于生计、隐于市井的普通人,在这一夜,站在了光的中央。

张威龙正在演唱自己为家乡创作的歌曲《胶河河畔的新光》。

张威龙在里岔镇大朱戈村长大,如今在镇自然资源所工作。为了这次“村晚”,他创作了一首属于家乡的歌。少时老村巷的炊烟砖墙,还有里岔镇膘肥体壮的里岔黑猪、翻滚的麦浪、晨露中的白菜,都在他的歌词中化作深情、动人的意象。“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多美。”他用一个星期打磨的这首歌,唱进了每个里岔人的心坎里。

74岁的许文花是镇邻里艺术团最年长的成员。当天,她特意涂上口红,戴上一朵大红花。“我最爱文艺了,以前是村里宣传队的,现在加入邻里艺术团9年了。”她笑着说,“有时候也怕别人嫌我年纪大,但我觉得自己还不老,还能继续跳舞。”那晚,她跳得比谁都投入。

甘沟庄村的陈淑花常年在外工作,已经很多年没机会和姐妹们一起跳舞了。这次家门口的“村晚”,她特意赶回来。整场晚会,她的眼神始终没离开舞台。台上秧歌正欢,她在台下跟着节奏轻摇扇子,脚打拍子,那颗被生活压抑许久的“文艺心”,终于再次跳动。

陈淑花(中)与里岔镇邻里艺术团的成员合影。

晚会进行到一半,天空又飘起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没有人离开。雨水与灯光交织,歌声与掌声交融,构成这个夜晚最动人的画面。里岔镇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证明,“村晚”之所以迷人,不只在热闹,更在于把文化“种”回乡土,让村民成为真正的主角,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被看见、被点亮。

“聚焦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将‘村晚’等文艺活动作为进一步提升乡风文明、增强片区文化内涵的有力抓手,努力构建文化赋能、旅游带动、文旅融合的新格局。”里岔镇党委书记孔浩表示。

晚会现场。

这一夜,雨来雨又停,舞台上下的人们用坚持与热情,共同写下了小镇的浪漫叙事。它不宏大,却足够真挚;它不华丽,却充满了光。而这,也许正是“村晚”最美的意义。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通讯员 王明敏)

责任编辑: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