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日照丨《生万物》热播,究竟能让我们看懂什么?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5-08-20 17:19:18原创
李照东
年代剧《生万物》在央视热播,镜头聚焦沂蒙山区天牛庙村。宁家、封家、费家,三个姓氏的世代沉浮,在这片土地上交织。
剧中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田埂、灶台、织布机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具体物件,以及耕种、纺织、互助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具体劳作。正是这些具象化的场景与行动,勾勒出一幅热土群像图,更深刻揭示了乡村社会“生万物”的底层逻辑 ——土地是根、人是本、实干是魂。
一、泥土里长出来的“淳朴”,是乡村最硬的底子
天牛庙村的农民,是泥土“养”出来的。他们的“淳朴”,是融入血脉的特质。
对土地的敬畏与依赖,是“淳朴”的根基。老农将地契视为“命根子”,天不亮便蹲守田埂,指尖捻土辨墒情,麦苗的细微变化牵动心弦。这不是吝啬,是对土地馈赠的珍视,是“人靠地活”的朴素认知。年轻一代扛起新农具奔向坡地,裤脚沾满泥点,眼中闪烁着对丰收和新路的渴望;织娘在机杼前飞梭走线,布匹的每一道纹路都凝结着汗水与技艺。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共生,对土地的投入是本能。这种对土地的敬畏与依赖,塑造出沂蒙山区农民脚踏实地的品格。
邻里间的互助与担当,是“淳朴”的温度。灾年缺粮,富户分出救命种子;邻家病困,手艺人默默伸出援手;农忙时节,劳力不足之家总有邻里搭把手。这些行为无需豪言壮语,恰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日常实践。他们懂得,单门独户难抗风雨,唯有抱团取暖方能共渡难关。这种基于地缘的互助担当,是乡情,更是乡村社会最稳固的黏合剂。
面对生活的坚韧与乐观,是“淳朴”的筋骨。遭遇旱灾,山区村民或许会短暂愁苦,但次日必扛起锄头重返田间;粮食被压价,百姓们聚首商议,磨面、织布、联合销售,硬是化困局为生机。他们不怨天尤人,信奉“人勤地不懒”;不轻言放弃,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种在沂蒙山区淬炼出的坚韧与执着,恰是中国面对风浪时最硬的脊梁。正是这些具体的人,带着泥土的“淳朴”,构成了乡村社会最坚实、最温暖的底子。
二、田埂上干出来的“活法”,是乡村最真的道理
天牛庙村的生存智慧,并非书本理论,而是田埂上、灶台边、作坊里干出来的实践结晶。
集体协作是应对困境的“硬道理”。大旱引水,非一家一户可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经验、力气、资源汇聚一起,男女老少各尽所能,汗水淌进干裂土地,终引得清流。这种“干”法印证出,个体力量有限,集体智慧与协作才是破解难题、创造生机的核心法则。这种基于地缘、血缘的集体协作,是我国农耕文明千百年传承的生存智慧,是最真切的“活法”。
勤劳实干是创造价值的“铁律”。守地者精耕细作,用汗水浇灌粮食;敢闯者尝试新法,用行动开辟新路;手艺人专注技艺,用匠心创造价值。他们深信勤能补拙,鄙夷投机取巧。田间锄禾,机杼飞梭,都是勤劳实干的写照。乡村的财富,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农民一锄一䦆刨出、一针一线织就、一滴一滴汗水浇灌而成。这种“勤劳创造价值”的朴素认知,是乡村社会颠扑不破的“铁律”,是最根本的“活法”。
灵活变通是适应变化的“智慧”。守土并不等于守旧。传统路径受阻,便寻求加工增值、多元经营;单一模式风险大,便探索融合创新。老一辈接受合作,而新一代则是拥抱新知。这种在坚守土地与勤劳根本前提下的灵活变通,是乡村适应时代、保持生机的内在智慧,是“活法”中充满活力的源泉。沂蒙山区田埂上干出来的这些“活法”,蕴含着乡村生存与发展的最真道理。
三、土地里扎出来的“魂”,是乡村最深的传承
天牛庙村的“魂”,深植于土地与文化交融的沃土,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
土地哲学是“魂”的内核。“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是敬畏;“土地不欺人,人不能负土地”是诚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果;“再难也要往前走”是坚韧。这些从土地耕作中提炼的朴素哲学,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融入村民的血液。它塑造出农民务实、守信、坚韧、乐观的核心品格,构筑起乡村精神世界的基石。这种对土地的深刻理解与情感认同,是沂蒙山区独特的“魂”魄。
技艺与伦理是“魂”的载体。一门手艺,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地域文化的活态传承,凝结着祖辈的智慧与审美。一套伦理,在日常生活中被反复实践和强化。这些具体的技艺与伦理规范,恰是沂蒙山区“魂”的具象化载体。它们通过家族、邻里的互动代代相传,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温度与认同。没有这些技艺与伦理的传承,乡村的“魂”便将失去依附。
守正与创新是“魂”的活力。天牛庙村的根脉并非僵化。它牢牢守住土地赋予的勤劳、互助、坚韧之“正”,同时也积极吸纳新农具、新知识、新合作模式之“新”。这种“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沂蒙山区根脉得以延续并焕发新生的关键所在。它使得沂蒙山区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既能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核,又能有效吸纳新元素,找到与时俱进的发展路径。这深扎泥土的“魂”,是乡村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的最深传承。
《生万物》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是对沂蒙山区风貌的真实写照,整部剧没讲什么“大时代”,却在土地、人情、成长的细节中,让我们看懂乡土中国的生存密码。
泥土不语,却有千言万语。沂蒙山区的泥土,生养了人,活出了法,扎下了根——这,便是万物生长的答案。
责任编辑:刘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