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文脉,海源阁流散古籍踏上“归家”路

人文 |  2025-08-14 10:33:41 原创

蔡可心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运河水畔,古城之内,海源阁在这里静静伫立了上百年。

即便是工作日,这座藏书楼的热度也未见消减。往来的游客在此驻足,透过玻璃展柜,清晰地展读着百年前从此地流散、现藏于世界各地的古籍影印本。

百年前,海源阁曾以万卷珍椠、宏富藏书,成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二十世纪的匪患与战火,让这座文化宝库惨遭劫掠,精华典籍星散四方。如今,随着“归阁工程”的启动,流散各地的珍贵古籍纷纷踏上“归家”路,沉寂多年的海源阁逐渐重现往昔荣光。

归家路漫漫

“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聊城市图书馆馆长林虎这样形容“归阁工程”。

2024年海源阁启动“归阁工程”,致力于通过复制、回购、捐赠等各种方式,把那些流落在世界各地、原本属于海源阁的珍贵古籍文献,重新“找回来”,让它们回归故地。

据林虎介绍,溯源是基础且关键的第一步,主要依据包括详实的历史文献记载、独特的藏书印章以及系统的书目整理。“海源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不同时期都有前人对其书目进行过系统梳理。每种古籍有多少版本,各时期存有多少册,都有严谨记录。”此外,“海源阁所藏的古籍,均钤盖海源阁印章。整体而言,流散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

除了卷帙浩繁的古籍本身,海源阁还拥有丰富的藏书文化和独特的藏书印章体系,这也成为追踪古籍去向的重要佐证。藏书印章贯穿阁主五代人,历时百余年。“我们按照印章的内容、主人、形制、尺寸等维度进行了大致分类,并提取了章样。”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运营部主任、研究馆员许丽介绍,“目前,我们正在扩大搜寻范围,积极与私人收藏家和阁主后人建立联系,收购散落民间的相关史料实物,从而进一步丰富馆藏内容,为研究中国古代藏书文化和传统金石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精准溯源后,如何协商“回归”成了最大的难题。在林虎看来,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古籍是宝贝,宝贝不会被轻易拿出来的。”从定位溯源来看,这些流散古籍主要保存在省级以上大型馆藏机构,另有部分珍本散存在民间藏家手中。他表示,“我们需要与各方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沟通协商,让对方理解‘归阁’的文化意义,并优先同意我们复制所需内容。直到现在,这项沟通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

协商成功后的古籍,会进入严谨的复刻流程。“为最大程度还原古籍原貌,我们严格按照古籍形制,精心雕版,再采用传统方式印刷、装订成册,最终完成高精度仿真复制。”林虎说。至此,一本曾属于海源阁的古籍,才得以化身“影印本”,跨越时空阻隔重新“归家”。

藏书楼岂能无书

回溯过往,海源阁的兴衰是时代巨变的缩影。

作为孔孟故里,山东自古便有深厚的私家藏书传统。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聊城崛起为沿线九大商埠之一,经济的繁荣直接滋养了当地藏书文化的兴盛。

1840年,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聊城人杨以增在故乡创建了海源阁藏书楼。“海源”之名取自《学记》中的“先河后海”,寓意兼收并蓄、溯流追源。杨氏家族四代接力,孜孜以求,广收宋元珍本、明清善刻及金石书画。历经百余年积累,海源阁藏书蔚为大观,鼎盛时期珍藏古籍达4300余种、28万余卷,其中宋元珍本达400余种、逾万卷。

乱世之中,这座堪比天帝琅嬛的藏书楼也难逃劫难。历史上,海源阁的藏书曾屡遭浩劫。尤其是1930年春,王冠军匪部入城占据杨宅,后又有改编军队入城,此来彼去,历时八个月,这是藏书遭劫时间最长、被破坏程度最严重的时期。此后,剩余藏书被分别运往聊城西南田庄“弘农丙舍”和济南杨氏私宅保存。1938年,日军攻陷聊城,“弘农丙舍”及所藏珍本尽付一炬。

至此,珍籍或有所散佚,或惨遭毁损,海源阁书尽楼空,它作为北方私家藏书中心的历史也被彻底终结。

1992年,在历史中被摧毁的海源阁旧地重建,楼宇再现旧时风貌。但在林虎看来,需要回归的不只有建筑。

藏书楼怎么能没有书呢?

于是,海源阁进行了展陈的提升。为了让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海源阁往昔的风采与精神,“宋存书室”“古井”“晒书台”等一系列承载着重要记忆的历史场景被复原了。正如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省古籍研究中心主任杜泽逊所言,古籍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和源头活水,保护实物与传承精神同等重要,要“让典籍里的精神活起来”。

据许丽介绍,在场景“宋存书室”中,工作人员依据详实史料精心布置了书架、桌椅等家具,并仿制了海源阁特有的藏书匣子。锦布包裹着书籍,和樟脑球一起放入匣内。书匣之独特,令国家图书馆原馆长韩永进每每看到都会感慨:“海源阁的书,一眼就能认出来。”

场景“古井”与“晒书台”,展现了海源阁日常管理与古籍保护中的传统方式。“古井不仅为当时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火的作用。而晒书台则是每年定期晾晒古籍、防止书籍霉变虫蛀的重要设施。”许丽解释,场景“林则徐赠宝剑与杨以增”和“杨绍和拜林则徐为师”的复原,展现了海源阁主人与林则徐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

借助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精心布置的历史道具以及深入浅出的文字导览,游客得以“零距离”触碰历史脉搏。那些关于守护、传承、友谊与文化赓续的厚重故事,跨越时空,在此间重新流淌。从小就住在海源阁附近的殷女士感慨:“小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图书馆,我常常跑来借书。如今不仅有古籍,还有各种陈列展览、研学课程甚至非遗夜校。我在这里成长,感受它的魅力,接受它的熏陶,是海源阁滋养了我。”

让文脉“活”在当下

让林虎深受触动的,是2023年夏天举办的一场散失古籍精品展。“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天的气温很高,但观众的热情更高。”本以为是一场小众冷门的古籍展览,没想到小小的展厅却迎来了如潮的人流,“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做的这件事是被大家认可的,是有意义的。”

古籍的实体化回归可谓难上加难,所有权争议、天价回购、藏家意愿等因素几乎构成难以逾越的障碍。若仅仅依赖实体回归这一路径,海源阁恐怕将难以真正“完整”。

在许丽看来,数字化归阁是比寻回实体古籍更重要的事情,“这些流散古籍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会散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照亮人类文明。数字化是让更多人共享这一文化成果的最好方式。”

数字化绝非简单的搬运扫描或影印陈列。“数字归阁的最终使命是让古籍‘活’在当下。”许丽介绍,从建设可检索的智慧数据库,到为晦涩文本添加标点注释;从开发适配多终端的阅读平台,到挖掘古籍中的当代价值——每一步都是“海源阁古籍数字资源库”平台上线前需要攻坚的课题。

“这是一场文化接力的‘长征’,道阻且长。”林虎坦言,“我们需要更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后续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他还提到,面对拍卖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海源阁珍本,“我们也没办法购买回来,因为那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

尽管如此耗时耗力,海源阁依然选择坚持推进这项工程。“推动古籍‘归阁’,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守护。”林虎表示,“我们希望运用数字技术,让海源阁重新找回它所承载的齐鲁文脉,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海源阁承载的藏书文化,是山东“文献之邦”的缩影。从孔府档案到海源阁遗书,从永乐南藏经卷到泰山刻石,从宏富典藏到稀见珍本,齐鲁古籍灿若繁星,其保护与传承工作也任重道远。“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林虎对未来满怀期待,“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坚持与努力。慢慢来,会一点点变好的。”

(大众新闻记者 蔡可心)

责任编辑:杜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