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末伏至,暑未消!山东末伏还会热下去吗?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武传英   2025-08-09 14:25:07原创

今天是8月9日,末伏的第一天

末伏是人们常说的“三伏天”里的

最后一个伏天阶段

持续10天

标志着夏季的炎热即将过去

秋季的脚步悄然临近

今年的中伏虽然只有短短十天,但热力值拉满。我国不少地方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高温日数纷纷打破历史纪录,四川、重庆一带的网友吐槽“热麻了”。进入末伏,末伏还会继续热下去吗?

中伏期间大城市高温排行榜出炉

重庆高温全勤打卡

今年中伏期间(7月30日至8月8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四川东部、重庆西部、陕西中南部、山西西南部一带热得最为突出,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4℃以上。截至8月7日,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河南、山东等地已有94个国家级气象站打破当地8月最高气温纪录,重庆巫溪、陕西紫阳、四川苍溪、湖北孝感等8个站点突破当地历史极值。其中,重庆巫溪8月4日最高气温达44.2℃,酷热难耐。

从高温出场时间来看,四川东部、重庆、河南等多地10天中高温打卡了5天以上,部分地区甚至“高温全勤”。中国天气网推出的今年末伏期间大城市高温排行榜显示,重庆连续10天出现高温,西安、成都、南昌、武汉、郑州、杭州、济南等地高温日数都在6天或以上,热力持久。其中,重庆更是有5天出现40℃以上的酷热天气。

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四川、重庆、河南等地电网负荷不断攀升,其中,今夏郑州全网用电负荷六次创新高,重庆电网负荷也已四次创新高,国家电网用电负荷更是在8月4日至6日连续三天创历史新高。此外,受高温少雨影响,陕西、河南、四川、重庆等地部分地区出现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

末伏继续热?

北方高温陆续退场 南方高温继续频繁打卡

今年末伏还会继续热吗?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唐晓静介绍,随着副热带高压南移,末伏期间,北方多地冷空气和降雨频繁,高温将显著减少,但南方仍将有大范围高温天气,四川盆地、江南等地为高温核心区域,江南部分地区将出现5至8天持续高温天气,局地甚至会出现高温全勤打卡的情况。

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末伏高温打卡日历来看,南昌或10天高温全勤,杭州高温将仅缺席1天,重庆、长沙、西安、福州等地高温日数也可达6至8天。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城市最高气温即使未达到35℃高温线,也多在30℃以上,再加上湿度较大,体感依然十分闷热。

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

阴阳变化的交替点就在这10天

此时稍有不当,可致疾病缠身

要想平安度过

一定要过好这三大关卡

末伏节气知多少

末伏,是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这个时段,共 10天。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末伏,是“三伏”之一,所谓“伏”即是“暑气潜伏于地”之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也有的解释是“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今年末伏有哪些不一般?

今年是“秋包伏”

在我国民间有“秋包伏”和“伏包秋”的说法。如果立秋当天恰逢庚日,那么就是“伏包秋”;而如果末伏在立秋之后,那么就是“秋包伏”。像今年8月7日立秋,而8月9日进入末伏,很明显今年就是“秋包伏”。

而老话说“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如果“伏包秋”,那么意味着立秋后仅仅只剩下10天的三伏天,我们自然会感觉比较凉爽;而如果是“秋包伏”,这意味着立秋后还有十多天甚至十八九天的三伏天,我们自然会感觉很热。

今年虽然是“秋包伏”,但是立秋后只有12天的三伏天,即“包”的时间相对短,这也意味着今年即秋老虎天气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今年是“处暑出伏后”

每年三伏天都大概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因此每年“出伏”的日期都会在处暑节气前后。今年8月19日出伏,而处暑交节的时间在8月23日,则今年是“处暑出伏后”。

老话说“处暑出伏后,五谷皆丰收”,根据我们老祖宗的传统经验,如果处暑交节的时间在出伏的后面,预示着年景会比较好,农作物容易大丰收。今年处暑就是在出伏的后面,这对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好兆头。

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的时间如果在“出伏”的后面,这预示着炎热的天气还要持续一些时间,有利于粮食作物灌浆,粮食作物的籽粒就会更加饱满。

为什么说末伏是“最凶险的10天”?

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人。末伏在民间也被称为“秋老虎”,光听这称呼,是不是就给人一种危险的感觉?咱们老祖宗可不是胡乱说的,阴阳变化的交替点就在这10天,此时稍有不当,便会致疾病缠身。

现在虽然已经立秋,但你这些天是不是感觉不仅气温高,而且湿度大,浑身上下湿热沉闷、喘不过气?这就是秋老虎依然在肆虐。末伏是由夏入秋、冷热交替、阴阳变化的节点,这段时间暑热未消,秋燥渐起,湿热交蒸之下,稍不注意便会使湿热邪气侵入体内,人体容易出现湿热、阴虚、火旺等情况,影响身体健康。

也因此,老话才讲“初伏防中暑,中伏除病根,末伏躲老虎”,一个“躲”字,证明我们对末伏十天必须要重视起来。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不仅容易心神不宁、坐卧不安、煎熬难耐,还可能造成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症,可谓是“凶险十天”!

而且末伏还是冬病夏治的末班车,我们一定要注重身体养护,牢记“3忌3宜3秘诀”的老传统,养心、润肺、补肝、健脾,为三伏天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此才能平安入秋冬,整年少生病。

末伏这样做,整年少生病

末伏三忌

·忌贪凉

末伏期间,正值夏末初秋的交替阶段。天气又热又湿,还带着秋天的温燥,身体本就容易出现湿热、阴虚、火旺的症状。若还贪凉不节制,就会让身体伏阴在内,损伤阳气。

而中医讲“阳气不到就是病”,脏脾缺乏阳气,免疫力也会随之减弱,生病不断。所以取凉要克制,切忌空调直吹、贪恋冷饮,避免寒气入体。特别是早晚开始变凉,昼夜温差大,睡觉时一定要盖个薄被,以免着凉感冒。

·忌熬夜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一过,天地间的阳气渐渐收敛,阴气开始升起,就要开始滋阴了。

根据《素问·气调神大论篇》中讲:“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可知早睡早起是滋阴补气的第一要法。

因此进入末伏,一定要保证健康合理的睡眠习惯,最晚不迟于22点歇息,以此阴阳相养,增强体质,以应秋候。

·忌多辣

《素问·藏气法时论》有言:“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进入末伏后,饮食上需要适度的增酸减辛,滋养脾胃。特别是生姜、辣椒、大葱、胡椒等辛辣食物,吃太多容易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的症状。反而应多吃一些莲藕、百合、银耳、山楂、秋葵等滋阴清淡的食物。做到合理饮食搭配,才更有利于维持身体健康。

末伏三宜

·宜养护心脏

末伏虽已入秋,但天气依旧炎热,心神难宁,心阳易损。加之换季易烦躁,情绪波动较大,血压不稳定,大大增加了血栓、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因而学会调养心神、收敛心智,尤为重要。

这段时间,切忌悲忧伤感、暴躁易怒,积极防范“情绪中暑”,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做到心平气和以养心,清心醒脑以安神,如此,便是养命。

·宜清补饮食

末伏遇上立秋,素有“贴秋膘”一说。但经过漫长炎热的一夏,脾胃的消化功能因贪凉尚处于较虚弱的状态。所以饮食上需要清补,不宜温补,更不能大补。多以平补、清润的食物为主,补而不腻,润燥生津,调理脾胃。

正如《饮膳正要》所言:“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同时,多喝温水,亦可缓解秋燥,减轻脾胃的负担,帮助消化系统正常运转。

·宜调和脾胃

中医认为,湿气通于脾。意思是说,湿邪容易侵袭脾胃,导致湿气凝聚不化,出现厌食、乏力等问题。因此,保护和调理脾胃对于身体健康很关键。

这段时间建议及时调整饮食,选择平温性、易消化的食材,有助于减轻湿邪对脾胃的影响。

末伏三秘诀

·早睡早起

夏末初秋,阳气渐收。根据四季阴阳消长的变化,入秋之后必须早睡早起,才能平衡阴阳,调和五脏。尤其是夜晚11点到凌晨1点这段时间,乃阴阳交接的重要时刻,一定要静卧休息。

老话也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当你做到早睡早起,起居有常,身体也会更快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安稳过秋冬。

·适当锻炼

末伏适当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血压,精力也会更加充沛。但初秋天气干燥,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容易加快津液损耗,导致阴虚。所以运动不宜过量,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达到沾濡之汗就可以了。

正如古籍记载:“三伏极热时,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可保一年无病。”另外,运动尽量选择在白天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时间段进行,以保证舒适和安全。

·谨防秋燥

立秋之后,燥气当令。而燥易伤肺,就容易出现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痛等症状。

除了多吃宣肺利肺、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雪梨、蜂蜜、百合等之外,可以常揉迎香穴,有散风清热、通利鼻窍的功效。

末伏已至,作为冬病夏治的末班车,这十天一定要谨慎度过。润肺滋阴、安养心神、早睡早起、适当锻炼,不给秋冬留病根!快转发给家人朋友,助全家化伏为安,康健度过每一天~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中国天气网、大象新闻、四川观察、人民网、中医养生等

责任编辑:武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