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不只是中国人的历史必修课,《南京照相馆》北美首映引发共鸣

大众新闻 姜凯宁   2025-08-09 14:35:58原创

8月6日晚,美国弗吉尼亚州某影院内,《南京照相馆》北美首映式现场鸦雀无声。当片尾字幕滚动完毕,凝重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放映厅,观众席间突然爆发出“日本道歉!”的呐喊,打破了长久的静默。

这部改编自南京大屠杀真实历史的电影,通过“吉祥照相馆”这个特殊空间,展现了1937年南京沦陷期间,一群生活于南京的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被迫为侵华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意外冲印出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毅然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留存底片的故事。

截至8月8日23时,电影《南京照相馆》票房逼近20亿元,暂列暑期档票房第一。

历史铁证如山,北美首映引发情感共鸣

南京城墙弹痕犹在,“万人坑”白骨森森,这些日寇暴行的铁证,铭刻着中华民族最沉痛的血泪记忆。电影中文名虽为《南京照相馆》,其英文译名却直击核心——“Dead to Rights”(意为“铁证如山”)。针对这个细节,导演申奥解释:“一方面,它有铁证如山、证据确凿之意,契合影片主题;另一方面,传递出向死而生、矢志不渝的情绪,这也是我们想通过影片表达的精神内涵。”

历史的重量,足以跨越任何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观影后,美国资深媒体人比尔·琼斯深受震撼,他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深感触动。中国军民在抵抗日本侵略过程中付出的巨大牺牲让二战之后建立的和平秩序显得更加珍贵。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应邀出席首映礼。他在致辞中表示,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电影跨越时空,映照出历史深处最黑暗的角落,也折射出人性最耀眼的光辉,时刻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宝贵,提醒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据悉,电影《南京照相馆》将于当地时间8月15日,在美国多个城市的主要电影院正式上映。

从银幕到现实,世界正在深度阅读中国 

近年来,越来越多对中国怀有浓厚兴趣的外国游客,不再满足于“看山看水”,而是选择走进一座座历史纪念馆,“触摸”和“阅读”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中国。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网站数据显示,仅今年5月以来,就有600多位外国观众来到纪念馆触摸这段历史,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38%。

来自瑞士的Patrick Fiaux,在雕塑前驻足良久说:“南京大屠杀历史是全人类历史记忆中无法忽视的黑暗篇章,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将历史传承下去。”

这种感召力,同样体现在那些为真相奔走的国际友人身上。捐赠日军侵华罪行相册的埃文·凯尔探访《南京照相馆》拍摄地表示有如亲身经历一般沉重。

在向中国捐赠了618张记录日军侵华暴行的珍贵历史照片后,8月7日,法国青年马库斯·德雷特斯一行三人抵达哈尔滨来到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我的家族没有早一些将照片呈现出来,直到2021年我们才发现这些真实存在的历史真相,对此我感到很抱歉。”马库斯表示要向中国人民道歉,称自己没能及时站出来。“我每天都在看日军侵华罪证照片,来之前我本以为能够承受住,但看完日军犯下的罪行,令人无法形容。”

纪念馆就像一本开放的历史书,邀请世界各地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走进它、阅读它、理解它。

“2024年,中共一大纪念馆观众接待量历史性地突破了300万,达到312万人次。”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说。

在上海市兴业路76号,青红砖相间的石库门建筑静静矗立。门前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外籍游客的面孔,他们或驻足仰望,或低声交流,或举起相机记录。纪念馆外的广阔天地,改变还在继续。

8月8日下午,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大校表示,血的教训不容忘却,历史悲剧不能重演。

电影《南京照相馆》没有设置片尾彩蛋。主演高叶的一番话,或许是最好的解释:“其实,当我们推开电影院的门,看到街上车水马龙,看到现在这样繁华、强大的中国,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彩蛋’。正是那一代朴素、坚韧、伟大的中国人,用他们的血与泪,创造了今天的新中国。”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上观新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网站等

(大众新闻编辑 姜凯宁 整合 策划 吕原)

责任编辑:许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