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港“绿智革命”重塑北方水运版图
大众新闻 2025-08-08 11:06:03原创
8月4日,当全国港航领域的权威专家与行业领袖齐聚“运河之都”济宁,一场以“通江达海·链动八方”为主题的行业盛会,在运河脉搏上吹响了产业转型的号角——这里不仅见证着千年运河的蜕变,更孕育着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崛起。
在济宁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建设视频发布时,台下交通运输部、中国港口协会、中国船东协会等领导嘉宾凝视着大屏幕的画面,装载集装箱的新能源货轮正驶过龙拱港无人码头,京杭运河碧波之上,智能场桥的机械臂划出流畅弧线。这一刻,济宁市提出的“加快推动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建设”,从目标具象为航道上跳动的数据流。
北方内河需要一场怎样的“升级之战”?
当长江、珠江水系撑起中国经济半壁江山,北方内河也要融入南北互融的物流大通道。原交通运输部部长黄镇东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讲到:“要加快构建畅通高效、绿色智慧、安全韧性、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这场高规格会议集结了众多航运权威专家,背后是国家战略的强力驱动。在这一背景下,刚刚发布的《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首次明确“一主四辅多点”布局,将济宁港定位为北方内河核心港。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一级巡视员柳鹏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两大国家战略交汇,赋予济宁重塑北方水运格局的历史使命”。
京杭运河济宁段210公里航道仅占全线24%,却贡献了山东内河77.1%的吞吐量,2024年济宁港货物吞吐量突破9600万吨的“单点爆发”。由此可见,北方内河航运能力和辐射力亟需持续增强,而济宁港通过“绿智革命”已取到成效,从而具备了撬动北方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只有以创新为动力,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区域整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多方深度融合与优势互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台上,济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描述出济宁有关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规划图:“我们推动港口实现四个转变——从装卸港转向物流贸易港,从内河港转向开放港,从散货运输转向集装箱运输,从传统动力转向新能源运输。”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更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破壁的关键在于打破“孤岛”。梁山港铁水联运园区里,山西煤炭经瓦日铁路直抵码头,2000吨货船在此接驳南下。这种“铁路箱与船舶箱互认”的模式,正是济宁首创的“一单制”多式联运的缩影。中国港口协会内河港口分会副会长缪正宏评价:“当货物在铁、水、公间无缝流转,北方内河航运具备了‘链动八方’的底色。”
智慧与绿色如何重构航运内核?
龙拱港的“无人码头”成为会场热点词。济宁港航龙拱港董事长、总经理王亚林作了题为《零碳为基 科技为翼——打造内河集装箱港口智慧零碳运营新范式》的交流分享。“装卸效率提升80%,船舶在港时间压缩50%。”这组数据引发江苏港口集团代表的惊叹:“没想到内河码头的智能化发展到这样!”
济宁,作为京杭大运河这条千年黄金水道的关键节点,历史上就是重要的漕运枢纽和水陆要冲。上海海事大学原校长黄有方说:“济宁的‘港港联动’模式,让港口、贸易、船舶、产业数据共享,这正是内河航运4.0的雏形。”
白马河畔的新能船业基地,颠覆了“敲敲打打”的传统造船模式。预计年内将下水100艘新能源船,进一步加快“气化运河”“电化运河”进程。通过大力发展网络货运、多式联运,创新发展“一单制”“一箱制”物流服务,打造济宁港航的“滴滴打船”“滴滴打车”,推动物流组织集约化、多式联运高效化、运输服务智能化。
济宁港航集团总经理张雷在采访中提到,“累计签约的168艘船舶订单中,不仅有国内企业的身影,还有来自坦桑尼亚和法国的订单。今年6月开工的法国达飞海运182TEU纯电动力集装箱船,成为我国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船首次出海的标志性项目,同时也加速了充换电效率。”
这恰好呼应《绿色发展倡议书》的硬指标——2030年主要港口岸电覆盖率超80%,2025年起新增港机设备电动化比例不低于60%。
千年运河如何书写国家“双碳”答卷?
“大家签署的不仅是承诺,更是宣言!”在宣读《绿动港链 碳索未来》倡议书环节,十家港口企业代表郑重签署。这份涵盖5大路径、15项举措的文本,将“双碳”战略分解为可量化的行动,从岸电覆盖率80%到铁路进港率100%,每个数字都指向内河航运的绿色基因重组。
济宁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注脚,全国首个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已投产,带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以邹城“前港后厂”制造基地为核心,吸引船舶锂电、氢电推进系统等配套产业集聚,形成内河新能源船舶产业链条,拓展清洁能源应用场景。
同样,当我们把目光聚焦济宁龙头港口,梁山港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全国第一批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获得全国内河首张“碳足迹、碳中和”双碳证书。龙拱港是江北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内河集装箱示范港口,对标海港建设理念,成功应用“5G+北斗导航+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岸桥无人化、场桥自动化、运输智能化,被中国港口协会认定在内河港口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绿色智慧化港口的迭代升级,意味着北方内河航运有了更大的货物承载能力。
在多次“港产城融合”会议上,张广宇都曾描绘过“前港—中产—后城”蓝图,明确提出梁山港周边7个百亿级临港产业园错位发展,钢材加工、高端制造园区依水而建,物流通道正变为经济走廊。“港口每增加1元产值,可带动区域经济6元增长。”这组数据引发现场港口企业代表的共鸣。
此次会议,各种描述的规划与专家的建议形成了强烈共鸣——中国船东协会秘书长张爱国提出的 “绿色共识、智慧生态、开放蓝图” 三点倡议,中国港口协会代表徐国毅强调的“航道网络、枢纽能级、协同联动”发展框架,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济宁正站在北方内河航运升级的“风口”。
(通讯员 付林)
责任编辑: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