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普通人的伟大,在黑暗中燃起微光

文化观察 |  2025-08-01 18:21:26 原创

宫小昀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好评不断,目前位列暑期档票房第一。影片以较高的完成度,交上了一部口碑佳作。

南京大屠杀是国人心中永难抚平的伤痛,《南京照相馆》将故事浓缩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家照相馆,通过几个生活于南京的普通人的遭遇串联故事。冒充照相馆学徒的邮递员苏柳昌(阿昌),用流利日语换生存的投机者王广海,怀揣梦想的龙套演员林毓秀,装死逃离战场的巡警宋存义,躲在地窖里忍臭挨饿的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这些平凡的市民,各有各的瑕疵和懦弱,他们阴差阳错躲进照相馆,哆哆嗦嗦战战兢兢,乱世中只求一个“苟活”。

炮火与杀戮催化了这些小人物从求生到觉醒的转变,他们从“想自己活下来”到“想让罪证底片留下来”,这一转变过程是自然而然、令人信服的,也是影片最动人的情感内核。

首映礼上,导演申奥说:“照片本身是记载美好瞬间的,是人性的寄托。但在日本攻陷南京以后,照片却变成了宣传的武器,变成了炫耀的工具。”《南京照相馆》中,日军为杀戮拍照的片段很多,多数定格在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的每一次按下快门。日军精心设计屠杀现场,当快门按下的瞬间,武士刀已划过平民的脖颈。甚至,为了掩盖罪行、引导国际舆论,日军逼迫中国百姓摆拍“中日亲善”的虚假场景。因为嫌婴儿哭闹,日军竟活活将孩子摔死。伊藤秀夫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角色。刚登场的伊藤自带迷惑性,他专注于追求摄影艺术,不敢开枪杀人,似乎还保留着“良心”,让人误认为他也许不一样,但随着剧情推进,伊藤逐渐褪去了伪善,暴露出恶魔本性。

《南京照相馆》始终以克制、客观与冷静的镜头推进故事。直面这段国殇,不免让人感到刺痛压抑,但影片并不刻意展示苦难。面对强敌,照相馆内的普通人,没有坐以待毙。即便逃无可逃,即便面对随时会来临的死亡威胁,他们仍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底片,保存日军滔天罪恶的证据。从只想自己活命,到目睹了日军的残暴而猛然觉醒,自觉让出生还机会,普通人的伟大与不朽,在黑暗中燃起微光,组成照亮前路的星河。

与妻儿离别前,为让女儿记住祖国的美丽河山,老金手动“放映”起一张张照片,这少有的温馨一幕,将他们与外面的人间炼狱暂时隔离开。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杭州西湖、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每一次动情唤出它们的名字,都是对国土深深地珍视和眷恋。这些文化地标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具体体现,是国人的骄傲,也许此刻它们正饱受战火摧残,但文明的韧性终将助力中华民族渡过难关。

导演申奥曾说,希望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将这段历史尽可能还原、传播出去,提醒观众我们的先辈曾经面对怎样强大的侵略者,怎样驱逐他们,怎样同仇敌忾,又是怎样的勤劳,才在灰烬中涅槃重生、奇迹般地重建家园。

铭记历史来路,方知和平不易。《南京照相馆》,值得一看。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

责任编辑:宫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