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

大众新闻 毛鑫鑫  修从涛   2025-07-26 07:21:15原创

从田间生长,到收获归仓,再到加工利用、厨房交响,最后唇齿留香,这是滋养人类生命的粮食的完整历程。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损失或浪费。

保障粮食安全,节粮减损是一块“无形良田”,将其耕耘好了,就能实现无地“增产”。

那么,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有哪些解决方案?7月25日下午,作为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重要议程,“以科技创新合作引领粮食减损论坛”“粮食生产机械化减损论坛”“珍惜每粒粮,引领节俭“新食尚”青年论坛”三个分论坛依次举办,中外与会嘉宾积极探讨交流,分享有关经验。

荷兰,一个国土面积仅有4.1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却在全球农业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位列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这离不开其先进的农业技术。“要让整个粮食供应链变得更加可持续,就要从最开始的环节重视起来,选育更加有抗性的品种,创新技术实现高品质种植,为提高产量创造条件。”荷兰驻华使馆动植检农业参赞卡罗尔说,同时,在冷链物流阶段也要更新技术,确保蔬菜、水果的新鲜度,减少损失。

山东省农科院院长李向东格外关注病虫害导致粮食减产损失的问题。他分享,围绕解决好生产环节的病虫害问题,省农科院培育了一系列小麦、玉米、大豆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高产稳产、能抗多种作物病虫害,同时创制了一些生物菌肥、生物天敌,建立了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的技术体系。他建议,要加强技术共享,建立国际粮食减损的技术共享平台,集中展示各国先进技术、经验。加强协同创新,针对全球病虫害防控难题,组建联合实验室共同攻关,建立健全生产环节粮食减损技术体系。

“机收减损是全链条节粮减损的重要关口,通过机收减损提高粮食产量的潜力十分可观。”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生产指导处处长胡顺平介绍,以中国的小麦为例,小麦机收损失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挽回粮食损失125万吨,相当于增加种植面积20万公顷。根据机收损失监测调查结果,2020年,全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平均机收损失率分别为3%、4%、5%,2021年已经分别降至2%、3%、4%,到2024年,已经降至0.93%、1.76%、2.06%。“2021年以来,3年间挽回粮食损失超2500万吨,按照原粮计算,够1.3亿中国人吃一年。”

先进的农机装备是机收减损的重要基础。“合作社现拥有拖拉机、耕整地与收获机械等各类农机装备400余台(套),在春管、‘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作业关键时期,我们对100余名机手开展驾驶操作技能培训,同时,引入北斗导航辅助驾驶、作业在线监测等智能化技术手段,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作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作业质量的全面提升。”潍坊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建海说。

“非洲农业缺少足够的设施设备,目前粮食的机收水平是比较低的,所以在产后阶段的损失率很高。希望中国的农业机械企业可以到非洲寻找机遇,帮助非洲改善机械化水平。”非洲绿色革命联盟伙伴关系司亚洲处处长程诚说,目前已经协调了三家中国企业,有6种型号的拖拉机、收割机在非洲进行测试与准入,包括潍柴雷沃的4台拖拉机,大概将会在8月初到达肯尼亚。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关注到,中国在粮食存储方面有了不小的技术进步,包括建立了智能的监测体系等,帮助中国极大降低了产后的粮食损耗。“两个月前,我参观了一处中国的储粮设施。当我问到粮食损耗率是多少,我得到的答案是已经降到了不到1%,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赵兵介绍。

“引领饮食文化革新,全面升级‘光盘行动2.0’,通过智能点餐系统和余食共享平台实现精准消费”“凝聚全球青年力量,发起“1千克承诺”行动(每人每年减少1千克粮食浪费),构建覆盖校园、社区与社交媒体的立体化减损网络”“通过将粮食减损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育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一代“零浪费主厨”,让节约意识深植未来”……论坛上,国内外青年代表发布节粮减损倡议。当用青春代码重写食物系统,节约将成为最酷的全球时尚。

(大众新闻记者 毛鑫鑫 修丛涛)

责任编辑:王珺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