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理工男跨界做景泰蓝拿了省金奖,让非遗绽放生活之美
开屏见“好” | 2025-07-26 07:30:00 原创
张誉耀 王春燕 张海飞来源:大众新闻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守艺山东”系列。
从“北漂”机械工程从业者到青岛文艺创作者,从协助爱人做沙画到将爱好的景泰蓝变成谋生手艺,“90后”小伙徐万军非科班出身的手艺人,用一次次跨界突破,不仅找到了“守艺”的快乐,更让古老的景泰蓝工艺重新贴近生活。
在青岛市南京路新100创意文化产业园内的创意工坊,记者见到了35岁的徐万军,瘦瘦的,身着简单宽松的白T恤,戴着金边眼镜,确实是理科生的“经典皮肤”。
聊起徐万军的跨界,始于一场爱情与艺术的相遇。老家烟台莱州的他,大学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在北京从事风力发电相关工作,2014年经朋友介绍来到青岛后,他仍在机械制造领域打拼,从未想过自己会与手工艺结缘。
改变发生在认识妻子之后。徐万军的妻子是美术学院毕业的沙画师,徐万军很喜欢妻子那种与艺术打交道、自由的状态,于是两人决定一起创业。2017年,两人开始做沙画瓶。没有门店,他们就跑遍青岛大小市集、展会,只要有曝光机会就不错过。最初的日子很艰难,沙画瓶常被冷落。
两人互相打气支撑着,收入少,就尽可能参加公益性市集,一点点积累客源。就这样一步步坚持到2019年,认可他们的人越来越多,订单渐渐稳定。当年4月,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店面,年会沙画展示、沙画瓶定制订单接连不断,创业逐渐站稳脚跟。
在陪妻子做沙画的日子里,徐万军心中的“景泰蓝情结”悄然复苏。早在“北漂”时,他去故宫游玩,就被馆内的景泰蓝艺术品震撼,买回DIY材料包自学,这一爱好曾陪他度过许多苦闷时光。而妻子在美院学过景泰蓝工艺画,两人一拍即合:这么美的传统工艺,能不能让更多人体验到?
2020年,他们在沙画业务基础上,推出了景泰蓝工艺画项目,从成品销售到DIY体验,再到亲子研学,一步步推广。为了让初学者容易上手,徐万军改良了工艺,但即便是简单的作品,也需要至少两小时才能完成。“做这个得有耐心,我享受沉下心来的过程。”他说。如今,景泰蓝业务一年营业额约50万元,不仅成了主业,更让他找到成就感。他的创作灵感常来自传统纹样、敦煌配色和文物,光是收集的图样和建筑纹样集就堆满了书架。
2024年底,在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上,徐万军的景泰蓝工艺画《云纹灵龙绽芳华》一举夺得“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这件耗时3个多月的作品,以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的应龙形烛台为灵感,绘出一条金光应龙在云纹中吐珠的场景,色彩明丽,气势震撼。
“很多人觉得理工男搞艺术跨度大,其实对我来说,景泰蓝也是一种‘工艺流程’。”徐万军说。他把机械制造的思维融入工艺:将制作分解成加工图纸、流程图、步骤规范,每个部件的用料、工艺都细化到表格里。这种“拆解式”创作,让他在美术专业出身的同行中,走出了独特的路子。
“有人说,不是不喜欢非遗,是觉得它只在博物馆里,离生活太远。”顾客的话让徐万军深受触动。如今,他把更多精力放在“让景泰蓝走进实实在在的生活”上:将工艺融入杯垫、茶盘、手机壳、首饰盒等实用物品,让非遗不再只是观赏品。
创业多年,徐万军的生活“看似自由,实则更忙”——周末和节假日是最忙的时候,很少有机会和朋友相聚。但他也乐在其中:接触了黑陶、绒花等多种非遗;遇到形形色色的顾客,听过他们各自的故事,分享过他们的喜悦;更因推广传统工艺,收获了无数认同。
谈及未来,徐万军说:“想再孵化一两项传统工艺,把它们的亮点融入日常用品里。”这位跨界手艺人,正用理工男的严谨与手艺人的坚守,让古老工艺在当代生活中“绽芳华”。
(大众新闻·半岛新闻记者 王春燕 大众新闻编辑 张誉耀 设计 张海飞 统筹 徐晨)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勇闯学术“无人区”,他扎根数论领域40年斩获山东这项“最高奖”
责任编辑:姜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