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健康科普专栏|预防基孔肯雅热—别让蚊虫叮上

科普 |  2025-07-24 20:12:04 原创

黄鑫 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这种病怎么传播?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和登革热相同,都是通过携带病毒的媒介伊蚊叮咬传播。山东省的媒介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也就是“花斑蚊”,城乡分布广泛。这种蚊子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伊蚊在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经过2至10天的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再通过叮咬传播出去。病毒可在蚊虫体内存活较长时间。

这种病通常在哪儿发生?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本土传播病例。东南亚、南亚、非洲和美洲部分地区疫情持续活跃。近期广东省发生输入疫情引发的本地传播。

潜伏期几天?临床症状主要有哪些?

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39℃),部分患者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腕关节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就退疹。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至7天,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症状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新生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该怎样预防这种疾病?

一是防蚊灭蚊。户外时应避免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处长时间停留;室内灭蚊以电蚊拍、灭蚊灯等为主,可辅以电蚊香等。家里安装纱窗、纱门,并保持完好无损,睡觉时使用蚊帐。

二是清除孳生地。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清除家里积水是预防的主要措施,翻倒闲置容器(盆罐、花盆托盘、废旧轮胎钻孔防二次积水),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可以使用市场销售卫生杀虫剂进行处理,减少蚊虫孳生;水养植物每周换水,洗刷根部容器;清除垃圾杂物,疏通沟渠屋顶积水。

三是个人防护。外出活动时要做好防蚊准备,穿浅色长袖衣裤,远离蚊虫孳生场所,避开伊蚊活跃期,科学合理使用驱避剂。

四是旅行准备与健康监测。建议旅行前查阅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疫情信息,科学安排行程,做好充足的个人防护准备。从有该病流行的地区返回后,应在14天内进行自我健康监测,也要关注家人和同事的健康状况。同时做好活动场所灭蚊和防蚊工作,以免造成本地传播。

五是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剧烈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主动向医生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

作者:李瑞晓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理 通讯员 刘祥征)

责任编辑:张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