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农脉齐鲁行|千年枣林缀金丝,红珠压枝展新姿
千年农脉齐鲁行 | 2025-07-22 16:30:32 原创
薛程程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枣林如诗如画。(资料图)
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株数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枣林复合系统。乐陵小枣栽培始于商周,已有3000多年历史。大规模的古枣树林,在历史和自然演进中,形成了稳定的平衡系统。据调查,系统内共有植物55科117属210种。经过千年风霜雪雨,枣树与其他生物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2015年,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并于2018年成功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录。
护古林
乐陵枣树资源丰富,500年以上枣树有1400余株,1000年以上古枣树有403株。多年来,乐陵一直在坚守、留根、保魂,形成了“党政引导、多方联动、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村里的合作社管护队作为枣树保护的最小单元,推动着枣林全托管式服务的迈进。
“自6月初起,乐陵市枣林进入为期20天的枣树环割期。”52岁的周之军是乐陵市朱集镇前周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同创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枣树环割技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千年智慧,除了环割和采摘外,其他工序在合作社管护范围内已基本全程实现机械化。”
同创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500亩枣林均在朱集镇枣林核心区,80%是传统原始枣树品种长红、元红。近年来,朱集镇加强枣树保护,鼓励增设枣树管护员,每一百亩地设一个管护员,监督打击砍伐行为。“合作社有200多户社员,每年每亩有500元的流转费,还能拿到合作社的收益分红。”周之军告诉记者,村民若在合作社管护队工作,每天还能有80元—100元的收入,这大大调动了管护队的积极性。
除日常管护外,乐陵还实施枣树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对老枣树鉴定、定级,登记造册,统一编号挂牌,建立古树名木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出版发行《乐陵市古树名木录》,在政府网站予以公布;依托省级种质资源库(百枣园)、国家枣树良种基地,实施种质资源繁育和更新,传承保护枣树种质基因,全天候监测稀有品种枣树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情况;让社会各界走近、认识、了解、挖掘沉睡中的“活化石”资源,积极开展“古树枣韵”千年枣树保护认筹公益活动等,真正实现从种植者到全社会的全方面保护。
打枣。(资料图)
融文旅
枣博会、味博会、枣花节、丰收节……随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码”,一场场文化盛宴在乐陵上演,千年枣林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乐陵秉持“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从最初的卖小枣走到了今天的卖品牌、卖旅游、卖文化。
走进德润食品健康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内,红枣休闲食品、红枣养生饮品、红枣啤酒等数十种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乐陵金丝小枣正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价值跃升。”公司总经理陈月起表示,公司年消化金丝小枣达1万吨,生产的红枣浓浆直供雀巢等知名企业。随着德润食品枣啤生产线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乐陵正在健康饮品领域构筑起独特的产业优势,为这一传统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截至目前,全市19家枣制品加工企业共开发出了枣干、枣茶、枣蜜、枣酒、枣醋等几十种产品,衍生出浓缩枣汁、金丝枣酒、红枣酵素等覆盖不同层次的400多个深加工产品。乐陵金丝小枣作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乐陵立足红枣核心区优势,发展以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为主体的红色旅游、以千年枣林景区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以乐陵影视城为集聚的影视旅游,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朱集镇千年枣林景区和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均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朱集镇获评“省级红枣文旅特色小镇”“省级精品文旅小镇”。文旅发展聚人气,除游客增长外,乐陵新增注册影视相关企业178家,新增酒店民宿床位8400余个,吸引66家知名品牌“首店”落户,荣膺“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同时,吸引1000余人在家门口创新创业,3600多名外地影视人才、高级技工来乐陵就业。
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农林牧复合系统,整个系统内农业品种多样。当地利用枣树发芽晚,落叶早,枝疏叶小,根系分散,水肥需求高峰与农作物相互交错的特点,发明了“枣粮”“枣药”“枣蔬”等多种作物间作模式,适时在林间种植油菜、中药材等作物,有效改良了土壤,同时在部分枣林树下散养鸡、鸭、鹅等家禽,既提高了经济收益,也有效防治了树木的病虫灾害,形成人类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
“去年,我们试种了40多亩油菜花和60多亩芍药牡丹,芍药牡丹一亩地能卖两三千块钱。”周之军告诉记者,间作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社会效益。牡丹芍药油菜花开的季节,不少市民来到朱集镇观赏旅游、预定采摘。红色文化+红枣文化的“双红文化”更是让周之军所在的合作社,国庆节期间接到了50多个采摘旅游团。
发新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围绕红枣产业发展,乐陵市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不仅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乡土专家,还建立了山东省农科院(乐陵)金丝小枣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省内外6个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建立起红枣新品种繁育基地、优质枣抗裂果“乐金3号”高效示范推广基地、“金丝4号”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双新双零”精品枣示范基地、国家枣树良种示范基地。
跟随周之军,记者来到乐陵市健康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示范基地。这里,每一棵枣树都佩戴着专属的“身份证”——古树名木保护牌,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金丝小枣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你吃的枣是从哪棵枣树上摘下来的,什么时候摘的,用过什么肥料……信息都清晰可查。”这里实行严格的生态种植标准:拒绝化学农药和化肥,采用有机肥和生物酶等绿色防控技术。枣农们遵循古法种植智慧,结合现代生物科技,既保留了千年枣林的原始风味,又确保了每一颗枣子的纯净品质。
在乐陵农高区,记者看到了正在中试阶段的“金丝黑枣”。“依托乐陵市健康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乐陵农高区自2021年开始与山东农业大学张仁堂教授开展合作。”乐陵农高区技术服务部部长潘磊介绍,近几年,张仁堂带领山农大30余名专家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在乐陵农高区开展金丝小枣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转化、中试等工作,“重点是通过本地金丝小枣‘固态发酵黑化技术’,打造差异化创新型产品金丝黑枣。”潘磊告诉记者,为了让技术产品走出实验室,给消费者提供安全且高品质的产品,“我们建设了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中试基地可年产60吨金丝黑枣、金丝黑枣酒、金丝黑枣醋、白兰地等高附加值产品,年产值约1200万元。”
据潘磊介绍,金丝小枣“黑化”不仅实现了市场差异化,还将金丝小枣经济附加值提高了20倍以上,金丝小枣的经济效益增加了,枣农种植的积极性提升了,通过二产反哺一产,传统产业焕发了新活力,为乐陵枣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心剂”。
在占地30亩的“双新双零”精品枣示范基地,当地枣专家,原乐陵市林业局副局长、乐陵市金丝小枣推广研究员田敬义正在查看新品种的生长情况,“双新双零精品示范园,就是要通过新品种、新技术,达到农作物生产零农残、零污染。”为乐陵小枣忙碌了大半生,如今这片示范基地成为78岁的田敬义退而不休的“新战场”。自1996年以来,他先后选育出乐金1号、2号、3号和乐陵无核1号、2号5个优良品种,并通过了省林业部门的验收鉴定,之后,他又培育出乐金4号、乐陵无核3号、金红、早大红、傲雪5个品种。乐金4号从根本上解决了金丝小枣遇水开裂的问题,傲雪让乐陵小枣实现了“三季有叶、四季有枣”。
近年来,乐陵全市共引进培育红枣新品种403个,选育新、优、特品种,先后嫁接改良冬枣7500亩、优质无核枣5300亩、优质金丝小枣5000亩,共计500万株枣树,引进防裂果、棒肥实验等新技术20项,系统科技贡献率65%,成果转化率达80%,带动了枣农收入的不断增加,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千年枣林,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生态瑰宝,更是农耕文明传承的活态见证。乐陵以“守护与创新”为笔,绘就了一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交融共生的壮美画卷——从合作社的全员管护到企业的价值深挖,从科技赋能的品种改良到文旅融合的产业升级,这片枣林正以蓬勃的生命力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未来,乐陵将继续以农业文化遗产为纽带,让古枣树的根脉深扎沃土,在现代产业中抽枝散叶。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薛程程 通讯员 苏安矗 邹晓悦 徐心悦)
责任编辑:刘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