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人民法院南沙河法庭庭长邱雨:以“三心”捂热了乡土人情

法治人物 |  2025-07-21 18:04:10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在墨子故里滕州,滕州市人民法院南沙河法庭庭长邱雨是个“能文能武”的法官。说他“文”,法袍一穿,卷宗堆里能抽丝剥茧,道理讲得透亮;说他“武”,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头巷尾,哪儿有纠纷,哪儿就有他。

这“文武双全”的底气,就来自他那“三心”:贴心、知心、守心。靠着这“三心”,邱雨在基层法庭这方寸之地,把冷冰冰的法条捂热乎了,把老百姓心里拧成的“死疙瘩”一个个解开了,让法治的光,真真切切照进了烟火人间。

贴心:家事难断?他给亲情“搭把手”

基层法庭的案子,鸡毛蒜皮多,可桩桩件件,都连着老百姓的心窝子。在邱雨看来,老百姓来法庭,不是为争个输赢,就想找个能说理、能指路的地儿。

2024年9月14日,中秋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一位大叔满脸焦灼地冲进南沙河法庭。原来,大叔借弟媳名义为儿子贷款买车,如今儿子想卖车,弟媳因还款疑虑锁了车胎,亲情在猜忌中摇摇欲坠。“真要闹上法庭,我这当大哥的,往后咋见爹娘?”邱雨没有急着立案,倒上一杯热茶,“大叔,别急,喝口水,慢慢说。”一杯茶下肚,邱雨听出了门道:车是引子,兄弟妯娌间日积月累的隔阂才是矛盾的核心。“眼看中秋了,中秋不就图个团圆热乎劲儿嘛!”邱雨拉着大叔的手,像拉家常,“要不,喊全家人吃顿饭,饭桌上把话说开,比什么都强。”这主意,透着生活的智慧。接着,邱雨一个电话打给了大叔弟媳,这一聊,就是一个半小时,从冰冷的法律后果谈到滚烫的亲情可贵,电话那头,弟媳的声音从硬邦邦到带了哭腔:“邱法官,我听你的。”

节后,大叔乐呵呵回来了:“邱庭长,还是你行,一顿饭,车过户了,两家关系更亲了!”短短几句话,胜过千言万语。

在南沙河法庭,这样的“小事”几乎填满了邱雨的日常:老人向他哭诉儿女的不孝,他递上纸巾当听众;小两口闹离婚吵得脸红脖子粗,他化身“情感顾问”;工友向他叹息讨薪的艰难,他挺直了腰杆“放心,这忙我肯定帮”……“贴心”不是口号,是放下身段,把老百姓的难处,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这份“贴心”,让南沙河法庭成了枣庄响当当的“青年文明号”,更是乡亲们心里最暖的“避风港”。

知心:企业犯难?他当破局“智多星”

“企业打官司最怕耗时间,拖不起!”邱雨心里明白,处理涉企纠纷,光讲法条不行,得解开心里的“死疙瘩”,还得快!

一桩跨省大型机床设备买卖纠纷中,外地原告咬定质量问题坚持退货,本地被告态度强硬,甚至放出“在我的地盘不怕打官司”的狠话。两方互不信任,火药味十足,常规调解寸步难行。

怎么让“冤家”不见面也能谈?邱雨灵机一动,“咱‘线上见’!”他建了个微信群,当起了“和事佬”:引导双方隔空讲理,开视频展示问题、错峰表达诉求,更是当起精算师,为双方掰开揉碎地算经济账、法律账、信誉账。屏幕两端,那股剑拔弩张的劲儿慢慢散了。最后,一次线上“握手”,一场视频“验货”,案子结了。外地公司老板在视频里感慨:“邱法官,你这办法管用。滕州的营商环境,信得过!以后有机会,还会来。”

服务大局,不是空话,要真真正正让各类市场主体心里踏实:有事儿,有地方说理;有难,有法律撑腰;想干,就放开手脚干!双方互相不信任?他巧用案外人担保,促成和解!案子结了怕对方反悔?他立马协调执行局连夜盯着把事儿办利索!嗅到点纠纷苗头?他主动去联系派出所、司法所,协调联动,把矛盾摁在萌芽里……每一次巧思破局,都是在为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沃土添砖加瓦。

守心:真相难寻?他甘做“泥腿子”

“法官判案,靠什么?证据,找证据,是个技术活,更是良心活。”这是邱雨办案的“铁规矩”。

刘某拿着杨某签名的借条,胜券在握。杨某却喊着借条是向职业放贷人签的,自己深陷高利贷漩涡,被迫签下了空白借条,且已偿还巨额“利息”。刘某见状,改口称借条签署及款项交付由第三人代办。真相在哪儿?邱雨不信邪,带着助理一头扎进数百页银行流水的“数字迷宫”,俩人一笔一笔捋,一厘一毫对。几天下来,真相浮出水面——借条背后,竟是虚假交付的陷阱。刘某无法自圆其说,法院依法驳回了其诉讼请求。

杨某拿到判决书,激动不已:“邱法官,判决前,我不止一次的想过自杀,那张‘借条’,我一辈子也还不清……谢谢您,让我相信法律真的能保护我!”这声感谢,是邱雨用“守心”守护公正最硬的勋章。

为了这份“守心”,三伏天,他穿着被汗水浸透的制服,拿着皮尺,在争议地里一尺一尺地量;大雨后,他裤腿一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大棚,蹲在烂泥里查看损失;火灾后,他不顾安危,扒拉着砖头瓦块,翻找关键证据……同事们笑他“你看你,哪儿像个法官,根本就是个村支书。”80后的他一笑,蹦出一句“老气”的话:“老百姓找咱来了,只要把‘小事’办好了,把‘好事’办实了,就算办到老百姓心坎上了!”他琢磨的那套“听、查、聊、疏”四步调解法:听诉求,听问题;查事实,查依据;聊法律、聊情理;疏矛盾、疏顾虑——看似简单,可就是靠着这套“土办法”,春风化雨般解开了数不清的“死扣”。

邱雨的妻子同是员额法官,两人隔着百十里地各自坚守岗位,愣是把日子过出了“法治味儿”的甜。别人抱怨加班苦,他俩乐:“回家还能开‘案情研讨会’,多带劲!”别人忧心异地伤感情,他俩美:“半夜电话里‘约会’,讨论新司法解释,这叫‘专业浪漫’。”妻子常说:“他总爱讲当事人的故事,听着听着,就觉得我们做的事,特别有意义。”

14年来,在少年法庭,他是护苗人,主审了全省首例撤销监护权案,起草的“失足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无缝衔接机制”获中央综治办等部门表彰;在执行局,他为126名民工兄弟向停产企业讨回了辛苦钱,执结了亿元大案“腾笼换鸟”,创新的执行事务集约化处理模式登上了《山东法制报》。但在他心里,再高的荣誉,都抵不过百姓那句带着泥土味儿的“谢谢”。

厚厚一摞的工作日记上,“法官不是官,是守护者”始终被他写在扉页上。在基层法庭这一方天地,邱雨用“贴心”捂热了千家万户的心,用“知心”给企业吃下了定心丸,用“守心”在是非曲直间划下了最硬的公平线。他把那本厚厚的民法典,化成了田间地头的温度、企业发展的底气、绝境逢生的希望。

邱雨,正以他的方式,在古滕大地,一笔一画,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法治担当。

(通讯员 王冬梅)

责任编辑:李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