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高新健康大讲堂 | 三伏天开启!别只盯着防暑,最该提防的是寒邪
医“声”前沿 | 2025-07-21 16:05:26 原创
张培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7月20日,盛夏的阳光铺满窗棂,一年中最热、最湿也最特别的三伏天正式拉开序幕。今年的三伏天共30天,从即日起初伏开始,到8月18日末伏结束,这段被称为"最难熬"的日子,在中医眼里却是“天人相应”的养生黄金期——自然界阳气鼎盛之时,恰是人体驱散寒邪、扶助正气的最佳窗口。
“很多人一到伏天就忙着防暑降温,却不知此时最该提防的是寒邪。”淄博高新区机关医院国医堂副主任医师张彪介绍,三伏天里,人体阳气浮于体表,血管舒张,看似火力旺盛,实则内里相对空虚。街头巷尾的冰饮、24小时运转的空调、大汗后的冷水澡,这些贪凉行为都可能让寒邪趁虚而入,为秋冬的健康埋下隐患。就像老话说的"冬病夏治",夏季阳气最盛时若能避开寒邪,就能从根源上减少冬季虚寒病症的发作。
“冬养三九,夏养三伏”的古训,藏着顺应时令的养生智慧。伏天养生,得先从饮食上做文章。此时饮食要遵循"多酸多甘、补气去火"的原则,一碗消暑粥便是最好的选择:薏米赤小豆粥祛湿,绿豆百合粥清心,冬瓜莲子粥健脾,这些温润的粥品尤其适合老人、孩子和脾胃虚弱者。新鲜蔬果里,苦瓜的清苦能降火,西红柿的酸甜可生津,而辛辣油腻和冰饮则要尽量远离。补水也有讲究,不能等口渴了才喝,要少量多次,让身体始终保持水润。
运动上,伏天宜“慢”不宜“烈”。清晨或傍晚,趁着暑气稍退,散散步、做做操,每次不超过1小时,既能活动筋骨,又不会过度耗气。特别要注意,运动后别猛灌冰水,那样会给心脏带来骤增的负担,甚至诱发危险。
生活起居的细节更能体现养生功夫。空调温度别调太低,室内外温差控制在10℃之内最适宜;出门时带件薄外套,进出空调房及时增减,避免冷热交替引发感冒。午休很重要,哪怕只是闭目养神十分钟,也能弥补夏夜睡眠的不足。心烦气躁时,揉揉劳宫穴和内关穴,让情绪跟着指尖的力度慢慢平复,这便是"心静自然凉"的实践。
伏天的湿与热,最易困住脾胃、阻滞气机。对付湿邪,除了喝对粥,还可以用40℃左右的水泡脚,加点苍术、白术,既能健脾除湿,又能改善睡眠。若是总觉得四肢乏力、没胃口,背部拔罐或刮痧能疏通经络,让气血流动更畅快。
对于那些冬天容易咳嗽、哮喘的人来说,三伏天还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此时阳气最盛,用辛温药物贴在特定穴位上,借自然之力温补阳气,就像给身体的"防御系统"充了电,能大大减轻冬季发病的痛苦。
三伏天的热,是天地阳气的馈赠;伏天的养生,是顺应自然的智慧。不贪凉、善饮食、调作息、稳心态,在这30天里顺着阳气的节奏养护身心,才能真正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安然度过这个盛夏,为全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根基。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张培 通讯员 王学斌)
责任编辑: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