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山东人看山东舰,山东舰上有群这样的人

开屏见“好” |  2025-07-19 17:10:55 原创

刘宪伟  贾馨儒  张瑞雪  唐浩鑫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7月19日

大众新闻客户端10.0版本

正式上线!

今天,《开屏见“好”》重磅推出

“山东人看山东舰”特别报道

在山东舰飞行甲板

这片“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上

活跃着被称为“彩虹人”的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

这群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战士

他们将青春和热血奉献在了甲板之上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群“可爱的人”

是谁站在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

加油员、供电员、阻拦索推索员……不同岗位的官兵们在此千锤百炼。你熟悉的“航母style”就是其中一员。起降保障中队,是山东舰上被称作“刀尖伴舞者”的特殊团队,曾全网风行的“航母style”正是这支队伍千百次默读的身体语言。

当记者第一次站在山东舰下,抬着头仰望有着20楼高度的航母,她见到了一群专门放飞和回收战鹰的人: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经过3天的采访,记者见到了这群战士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可爱的很多面。

关于航母style的梦,终于实现了

高翔:“第一次在航母上观看舰载机放飞的时候,我感受到我的内脏都在跟着甲板一起震动”

飞行甲板上,数架战机整齐列阵、蓄势待发。短短几分钟,一系列手势引导舰载机准确完成滑行、止动、加力等多项动作,随即舰载机迅速升空,直刺苍穹。

被问及是否遗憾于不能亲身站上战场,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队员高翔却说:“不遗憾,因为每次释放‘飞鲨’,我都觉得自己在打出那颗致命的子弹,这是属于航母人的进击。”

我们是战机起飞前最后的关卡

李灿:“每一架都要当作第一架来保障”

要把战机平安放出去并收回来

任驰:“从起飞位到滑越甲板离板,仅8秒左右时间,不能出任何偏差”

在登上甲板前的最后一道狭窄入口,一行红字像是宣誓般写道:“上甲板,就是上战场。”有的战士战场在万里长空,而有的战士战场在万坪甲板,他们同等地为每一次可能的胜利,拼上全部。

在中队长任驰眼里,手势这一身体语言是起降保障系统的“最后一道生命线”。

“就算情形严峻,电被切断了,灯光失效了,对讲机信号没了,但我们只凭一套手势,也能保证‘飞鲨’照样飞出去、落回来,把流程稳稳当当走完。”任驰解释,中队如今仍会训练不借助现代设备的起降保障整套手势,以应对多变形势。

全力奋飞(扈秀帅 摄)

任驰表示,看似简单易模仿,事实上,为了在恰当时间用身体“讲出”恰当的指令,专业引导员仍需反复对镜练习,确保肌肉记忆与指挥流程完美咬合。

而着舰时,虽无起飞时的复杂手势,但一双双手常摩挲着百米阻拦索,反复检查,擦拭保养,最艰难的“硬仗”则是——当阻拦索达到逼近使用寿命时多个小组必须无缝配合,将旧索抽离,让新索就位。

一丁点儿异响都不能放过

郝振山:“哪怕是一声像硬币掉到地上的轻微声响,也要进行装备检查”

三级军士长郝振山,是先后服役辽宁舰、山东舰的老兵,一对“金耳朵”早已练就不逊于探测器的灵敏度,但回忆起一次战机着舰时的响动,一对笔直浓眉仍拧起后怕的弧度。

“一次飞行结束,我们正在进行拖动保养,突然听到阻拦装置‘啪’的一声,又脆又短。”郝振山回想,当时甲板上设备嗡鸣,拖动的锁链哗啦作响,但他仍然辨听出一个“不太对”的音节,方位似乎来自滑轮部位。

机务保障(扈秀帅 摄)

果然,经过一整班人长达30余分钟的溯源检查,一根金属断丝赫然出现在滑轮组索间,“一开始查了十几分钟,他们说没问题,但我心里还是不踏实,坚持再查查。否则,代价可能是一架‘飞鲨’。”

当好齿轮,连接在一起发挥战斗力

余宏君:“舰载机着舰过程中,飞行员看到的航母仅有邮票大小,需要引到设备指引航向”

对于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来说

这里既是日夜坚守的战位

更是孕育梦想的沃土

他们是一群专门放飞和回收战鹰的人

他们更是托举战鹰决胜万里海天的守护者

入列5年多来,为战机“刀尖伴舞”

他们为战鹰腾飞插上“隐形的翅膀”

深蓝已至,未来已来

个人、民族、国家的梦

都将在海水最蓝处如约实现

(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 贾馨儒 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唐浩鑫)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青岛“90后”听障夫妻:不向命运低头,面包房里烤出甜

开屏见“好”|让国人端稳“果盘子”!六旬科学家40年育成超20个新品种

开屏见“好”|扎根黄河滩14年,“小棉袄”书记黄沙窝里为民筑幸福梦

责任编辑:许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