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舰上,深蓝梦中——为战机“刀尖伴舞”的人
大众新闻 张瑞雪 唐浩鑫 2025-07-19 14:00:00原创
“不遗憾,因为每次释放‘飞鲨’,我都觉得自己在打出那颗致命的子弹,这是属于航母人的进击。”被问及是否遗憾不能亲身上战场,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队员高翔神采奕奕说道。
7月上旬,刚刚结束访港行程的队员们兴奋尚未褪去,收获的每一声欢呼与每一句称赞都像对过去海上苦战的由衷嘉奖——幸福的光晕仿佛为航母也镶上了金边。
起降保障中队,是山东舰上被称作“刀尖伴舞者”的特殊团队,曾全网风行的“航母style”正是这支队伍千百次默读的身体语言。
在登上甲板前的最后一道狭窄入口,一行红字像是宣誓般写道:“上甲板,就是上战场。”有的战士战场在万里长空,而有的战士战场在万平甲板,他们同等地为每一次可能的胜利,拼上全部。
眼——毫秒间最精准的锚
晴空下,甲板上,在这被称作“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的方寸之间,有一双眼睛,如同最精准的锚,捕获着余光游走间三个方位的变动。在1~2秒的钩锚后,这双眼睛将告知大脑,舰载机是否已经准备就绪,刺向万里穹顶。
起飞助理引导战机滑入起飞位(扈秀帅 摄)
“站在面向舰载机稍偏右的位置,我的目光一定要同时囊括多个不同战位的信息。比起大幅度转头,仅仅快速转动眼珠也能缩短时长,省出1秒,战机就能早飞1秒。”高翔站在银白色歼-15舰载机身旁,挺拔的身体被鲜亮色块错落分割,绿色内衫、黄色马甲、白色手套、黑色长裤,服帖地包裹着战士,让灰色甲板也平添几分生机。
高翔介绍,在释放舰载机“飞鲨”的关键节点,至少需要“眼观三路”,才能在分秒间猎取关键信息,一旦有人作出表示异常的姿势,他必须迅速决断并向整个甲板传达“特情”提示。
黑亮、清明、炯炯有神——这双眼睛在长期刻意练习下,眼部肌肉时刻保持适度的紧张,瞳孔则机敏地游移,以便把“飞鲨”的状况悉数收于眼底。
作为军校毕业的大学生军官,高翔并非“空手而来”,他已经装载了前沿理论、辽阔视域与开放头脑,这类高素质的现代人才亦成为山东舰转型“现代航母”的增量引擎。
除了敏锐鹰眼,这艘巨舰还渴望着另外一些专注的眼睛。譬如,甲板另一端的操作员,他们的眼睛需高度聚焦起飞助理的一举一动,尤其是最终“凌空一指”的手势一扬,“就是这个瞬间,必须立刻判断,按下起飞按钮,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中队官兵于皞盛解释,快了会误判,慢了像故障。
凌空一指(扈秀帅 摄)
为了在这一决定性关头给出恰到好处的反应,于皞盛曾像初到学堂的孩子,“一遍遍默念必须给出100%的注意力,在这一刻,我们的要求是‘零失误’。”
紧急状况中的眼睛固然不容失误,在平时,一双细致、严苛的眼睛对设备的观察与判读亦关系重大。
光学设备是起降保障作业流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灯光引导下,“飞鲨”归巢的航线被压缩成毫厘之差的基准线——若稍有偏移,战机就可能错过整条甲板。
正因此,一级上士刘明有一双较真的眼睛,“电子元件最怕‘发烧’,运行时间长,温度高了性能和稳定性就会下降。”刘明解释,“所以必须时刻紧盯——既要关注设备的运动曲线,也要监测实时温度。”
咸涩海风吹了又吹,船舱上下,调度员紧盯雷达屏的瞳孔、地勤组检查阻拦索的手电光斑、医疗兵随时待命的警觉眼色……成百上千双眼睛的热切目光,织就这座钢铁巨舰的神经末梢。
耳——轰鸣中揪出那声“啪”
当一架歼-15按照预计航线驶过起始点、正侧方、三转弯、瞄准下滑道,正呼啸着舰,而此时从高达130分贝的轰鸣声中精准揪出一声细微的异响,需要怎样的耳朵?
事实上,起降保障中队的大多数队员都拥有这般令人惊叹的听力,原因无他——“你已经听了上千次正常起降声,就像听一首单曲循环的歌,哪个音符跑了调,耳朵比脑子反应还快。”中队官兵李鑫林解释。
三级军士长郝振山,是先后服役于辽宁舰、山东舰的老兵,一对“金耳朵”早已练就不逊于探测器的灵敏度,但回忆起一次战机着舰时的响动,一对笔直浓眉仍拧起后怕的弧度。
“一次飞行结束,我们正在进行拖动保养,突然听到阻拦装置‘啪’的一声,又脆又短。”郝振山回忆,当时甲板上设备嗡鸣,拖动的索链哗啦作响,但他仍然辨听出一个“不太对”的音节,方位似乎来自滑轮部位。
果然,经过一整班人长达30余分钟的溯源检查,一根金属断丝赫然出现在滑轮组索间,“一开始查了十几分钟,他们说没问题,但我心里还是不踏实,坚持再查查。否则,代价可能是一架‘飞鲨’。”
异物排查(扈秀帅 摄)
能精准捕获一根断丝“啪”一声的耳朵,却没能听到自己女儿“哇”一声来到人间的宣告。
那张线条方正的脸上有了愧疚神色,郝振山柔声说起,6月份出航远海时,恰逢彼岸的妻子也在产房“过关”。
临产那天,他每隔两小时便给妻子打个远洋电话。晚上十点,“海的女儿”开始了她的第一声响亮啼哭,像海潮拍岸一样不知疲倦,他的电话却在一小时后才打来——这便成为郝振山心里极遗憾的事,那晚,甲板上的月亮他端详了又端详。
舰员们的耳朵,大多如此,一只竖起来,聆听浪头起落间舰载机刚猛的啸叫;一只便垂下去,把家人的絮语和爱,小心盛进来。
口——载一舰“令”与“情”
“口令”,是流通在这艘巨舰千台对讲机间的“便捷通道”,是舰员们赖以沟通的“第二语言”。
高翔仍会常常想起,自己还是新兵时,曾在汇报转换灯光状态这一内容时,因为对口令陌生导致中途卡壳,他几乎呆愣在原地。
事后,为了让汇报口令如肌肉记忆般牢靠,高翔让战友配合,一人一句反复练习,从磕磕绊绊到渐入佳境,“我喊得嗓子都哑了,对方任意说一句,我就能下意识地对出口令来。”后来,他的应答总像舰载机钩住阻拦索般漂亮干脆。
止动轮挡释放(扈秀帅 摄)
当“零失误”成为坐标,口口相传的一句提示也会成为复杂场景中淬炼的教训。
高翔记忆里,最难忘的教训是带教师父周小勇斩钉截铁的那句警示:“舰载机带刹放飞,后果绝不能接受!”
这句话源于一次模拟特情处置训练。当时,高翔自认为处置漂亮,但他刚下训练场,周小勇便严肃地叫住他,“你没有解开战机的刹车就放飞,直接后果不堪设想。”这番话虽简单却直白表露出甲板工作如何“千钧系于一发”,任何微小疏漏都酝酿着难以承受的代价。
自此,高翔心里始终绷紧了一根弦,“不管这架飞机是否放飞,不管特情有没有处置完,我一定要解刹车。”
“这里是海潮之声栏目,下面请听舰队快讯和舰员心声。”巨舰稳速劈开南海的浪头,在夜色四合的九点半,一个清爽明快的广播女声占领了许多耳朵,与海潮一起伴眠年轻的战士们。
相较于一张标致的北方女孩面孔,更多人更熟悉的是连蕙靓的一副好嗓音——有时它会清脆地播报船舰上的最新动态,有时它又温柔地读出一个初次航行的新兵满怀新奇与困惑的来信。
舰舞长空(扈秀帅 摄)
这个被大家亲昵地叫作“靓靓”的女兵,不仅是一个能力绝不逊于男兵的出色战士,还在军乐队神气地吹长笛。
访港时,维多利亚港湾怀抱中,一曲悠扬庄重的《东方之珠》成为牵系陆港民众的心声之选,连蕙靓站在乐队中卖力地为小号、萨克斯伴奏,音乐让心与心重逢的时刻更添美妙。
“这是一种软实力,能够鼓舞士气、激发凝聚力。”对于广播员和乐手两个特殊副业,连蕙靓将其价值锚定在精神高地,并不认为可有可无。
广播员的“口”,在茫茫海上生活中,变作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和慰藉年轻心灵的温情港口,让离陆之人有所依傍。
手——甲板上“最后一道生命线”
在中队长任驰眼里,手势这一身体语言是起降保障系统的“最后一道生命线”。
“就算情形严峻,电被切断了,灯光失效了,对讲机信号没了,但我们只凭一套手势,也能保证‘飞鲨’照样飞出去、落回来,把流程稳稳当当走完。”任驰解释,中队如今仍会训练不借助现代设备的起降保障整套手势,以应对多变形势。
2012年11月,歼-15在辽宁舰首次成功起降。万众瞩目下,战机冲破碧空前,起飞助理一套流畅的“半蹲屈身、右臂前伸、食指和中指指向起飞方向”指示动作趣味性十足,顷刻引爆网络,成为风靡一时的“航母style”。
全力奋飞(扈秀帅 摄)
任驰表示,看似简单易模仿,事实上,为了在恰当时间用身体“讲出”恰当的指令,专业引导员仍需反复对镜练习,确保肌肉记忆与指挥流程完美咬合。
而着舰时,虽无起飞时的复杂手势,但一双双手常摩挲着根根阻拦索,反复检查,擦拭保养,最艰难的“硬仗”则是——当阻拦索逼近使用寿命时多个小组必须无缝配合,将旧索抽离,让新索就位。
在战士董鑫心里,8年以来,他心中最有分量的便是在山东舰远海训练期间的一次“夜雨换索”作业。他回想,“当时已是深夜11点了,夜间还在下雨,但滑轮组索的使用次数逼近上限,到了不换不行的关头。”
一双双训练有素的手在接力,甲板灯在夜雨中晕成黄雾,手掌已经滑湿,但手指弯曲、手臂发力、手肘转动……甲板上,船舱底,一根阻拦索连通起数十人的手,海面上的太阳洒出从金黄到橘红的光。昼夜轮转,“长征”结束,双手酸痛——崭新的滑轮组索即将迎接它的第一架飞机入怀。
机务保障(扈秀帅 摄)
有的战士以手持枪,有的战士手握方向盘,有的战士手指按下红色开关,有的战士则精准利落地划出手势,或者妙手呵护甲板安稳。
深蓝已至,未来已来
“待命完毕!”高翔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口令,意味着一切有惊无险,“飞鲨”即将冲天。
刘明则多了一重期盼——他最希望,每一架从山东舰放飞的战机,也能平平安安、稳稳当当地收回来。
对高翔来说,未来还有无限想象空间。他说,自己一毕业就登上航母,从此在舰上度过的日夜比在陆地还多,南海与西太平洋的海风曾经轻柔吹过他的每一根发梢,所以他甘愿余生都拥抱蓝海,成为中国航母迭代的亲历者、见证者,乃至建设者。
列阵大洋(扈秀帅 摄)
二十世纪,被誉为“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将军曾说,“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2025年,有舰员在远抵西太平洋时,舀了一瓶水,那是他见过最深的蓝色——深蓝已至,未来已来,个人、民族、国家的梦,都将在海水最蓝处如约实现。
(李鑫林、赵浩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 三亚报道 设计 唐浩鑫)
责任编辑:姜凯宁 张晨 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