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山东实践|当“鲲鹏”掠过黄河口,遥感之眼守护齐鲁生态秘境

大众新闻    2025-07-17 14:02:42原创

晨光中的黄河口,数万只候鸟腾空而起,羽翼翻涌如巨鲸跃海。这场被网友惊呼“鲲鹏现世”的鸟浪奇观,恰是黄河三角洲生态持续改善的生动注脚。当神话照进现实,一幅由30余颗卫星领航、无人机集群协同、“空天地海”立体联动的监测守护网已悄然织就。从黄河入海口的黄蓝交织到泰山之巅的苍翠林涛,齐鲁大地178处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脉搏,正化作遥感影像中跃动的绿色光谱。

泰山、黄河三角洲、长岛、徂徕山0.5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截图

齐鲁大地,山海相拥,在这条绵延千里的生态战线上,自然保护地的守护者们面临巨大挑战: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岛屿星罗棋布、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生湿地向海淤长、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峰峦绵延林深谷幽......针对传统人工巡查全面覆盖难、人力物力消耗大、盲区隐患多的难题,山东省积极探索利用卫星遥感大尺度、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的技术优势开展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工作。  

2021年,根据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自然资源 “数字赋能”工作的部署,首次构建陆海统筹的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体系。贯通陆地、海洋卫星数据平台,实现陆海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供给,统筹获取30余颗卫星数据,实现全省2米级卫星影像月度覆盖,0.5米级季度覆盖,以及海洋卫星数据高批次获取。基于类工业化遥感影像生产线和深度学习的智能解译平台,按月度自动提取全省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变化图斑,智能解译平均时间不到2小时。变化图斑经知识辅助确认转化为疑似问题图斑,通过山东省空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系统推送,由市县核查举证,形成自然保护地问题发现、线索推送、核查举证、整改处置、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

2024年,为构建统一、高效、精准的林草湿一体化遥感监测体系,解决卫片监测任务统筹不够、图斑重复提取下发、核实举证多及监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省厅整合原由保护地处、林草湿地处、林改处分别管理的自然保护地监测、林草湿地监测、林场(森林公园)监测,统一为自然保护地监测,生态治理全省一盘棋。目前该项工作已连续开展32期,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域自然保护地高精度陆海覆盖和高频次动态监测,推动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由“人工巡查、被动响应”的传统模式向“智能预警、精准管控”的智慧化模式转变,实现天眼观齐鲁、数据护山河的精准治理进阶。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科学计算森林碳储量与碳汇价值,通过构建"空-天-地"多尺度协同反演模型,为生态资本量化提供了可验证的方法论基础。

松柏遒劲的沂蒙山区、林海翻涌的徂徕山,鲁中南树木葱葱郁郁。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统筹新型基础测绘、实景三维建设等,融合“空-天-地”激光点云、多源遥感数据、林业样地数据等,以差异化、高精度的遥感反演模型为核心,构建起面向生产、工程化应用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森林蓄积量、生物量遥感监测技术体系,科学测算泰安市徂徕山林场和蒙阴县的森林蓄积量。2021年蒙阴县完成首单林业碳汇交易,开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创新实践。高效率、大范围、多尺度的林业碳计量将逐步减少林业样地现地调查工作量,推动林业碳汇发展,为全省森林生态补偿提供准确底数、为森林碳汇计量提供有效方法,助力我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完善绿色金融运营体系,加速碳汇价值转化。

山东省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为我省践行“两山”理念守牢了生态底线。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东营黄河三角洲候鸟栖息地成为我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山东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取得显著工作成效。

(推荐单位: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自然保护地管理处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责任编辑:郭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