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书”何为?——由沃兴华先生想到的

大众新闻客户端 石念军   2025-07-17 19:23:38原创

7月16日,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沃兴华先生因病逝世的消息甫一传开,立刻引起书法界的广泛关注和惋惜。

相比教职,沃兴华生前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书法家。《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称他是“对中国当代书法有着巨大影响的知名书法家”“是当代书法史有着巨大开创性同时也兼具争议性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深刻影响了近三十年中国当代书法的演变轨迹。”

这一评价是得当的。“有着巨大开创性同时也兼具争议性”的定义,尤为真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沃兴华的作品被一些人指称为“丑书”,并被视为“丑书”一脉的典型代表。与此截然相反,支持者、倾慕者、追随者则无比珍视沃兴华的创新之举,认为其艺术创新实践实属中国书法与时俱进的时代探索,是推着中国书法创作实践往前走。如书法家王子庸博士言,“能否欣赏沃先生法书,可谓懂或不懂书法的标志”。批评者与支持者的水火不容之势堪称中国书坛现状之最典型的表征。

事实上,如若讨论对立双方的对与错,一个殊为重要的关键问题是:二者所言的“丑书”,其内涵与外延是否一致?“丑书”之“丑”,究竟是指视觉的表象,还是视觉表层背后的东西?显然,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傅山先生的“宁丑毋美”之说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则重要理论。按照傅山“宁丑说”,“丑书”的核心实际是强调艺术的创新性和自觉意识,进而避免落入“泥古”的俗套。从视觉而言,“丑书”因为着力打破传统经典书法(如“二王”帖学、唐楷等)的视觉规范和审美习惯,而表现出夸张变形、结构失衡、用笔矿方、墨色淋漓甚至带有破坏性和实验性的特征。除沃兴华之外,网络传播广泛的曾翔书法创作实践,亦属典型代表。从根本上而言,它所代表的其实是一种特定的、具有强烈反叛性和实验性的创作倾向或流派。在历史上,此类创作实践也并不鲜见,如杨凝式、傅山等作品历经时间洗礼已登堂入室成为经典。但相比“主流”经典而言,此类作品仍属凤毛麟角。

对于任何实验性乃至破坏色彩的创新实践投以不同的目光审视,是普遍的现实情境。不齿者认为其粗鄙、怪异、哗众取宠、背离传统、亵渎艺术,甚至以此揣度当事者“基本功缺失”。“基本功缺失”者必然有之,但对于沃兴华、曾翔等书家而言,如果我们悉心翻阅其传统特征的书法作品便可发现,他们的基本功断非缺失,而是极为深厚。也恰恰因此,业界才有评论认为“只有他们才可以这么写”,意指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一种真正的艺术求索。

以对形式极限的探索,深度思考书法的本质,纵情实践“笔墨当随时代”的当下表达——在支持者看来,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实践恰恰暗含了创新、突破、表现力、生命力等一切艺术因子。

何为“丑书”?

在支持者看来,“丑书”实际代表了一种艺术价值取向,那就是敢于向既定书法美学标准和权力体系发起挑战,干预颠覆“完美”“和谐”“典雅”的传统主流审美体系,以个体情感、精神状态的直接宣泄和视觉化呈现,实现对书法作为“艺术”而非仅仅是“技艺”或“实用书写”的强烈主张。

关键是,这一主张是符合艺术发展内在逻辑的。艺术本就有天然的突破或反叛基因。任何艺术形式发展到高度成熟或者说程式化阶段,都必然会产生寻求突破的力量。比如,清代碑的兴起,就是对帖学书风极端工整细腻风格的反叛。而“丑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碑学精神在当下的一种极端化发展呈现,和对当代过于甜熟、僵化的帖学和展览体书风的激烈反击。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当下的“丑书”创作实践或试图链接历史书法的“金石气”“碑学”等雄强一路的史料源头,或吸收西方现代艺术(如抽象表现主义)的观念和手法,打破惯有的条条框框,进一步探索笔触、空间、墨象、节奏、力量等视觉元素的纯粹表现力,甚至模糊书写与绘画的界限。如王冬龄的“乱书”等。

如果说艺术是个体精神解放的终极表达,那么这种主动解构权威、拥抱多元和不确定性的价值导向,本质上也是一种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表现。

“丑书”何为?

它实际是一场正在发生的激进的美学实验。它本质上代表了当代书法场域具有先锋性质的美学实验运动,旨在探索书法形式语言的边界、表现力的极限以及作为当代艺术的可能性。

它试图重新定义“书法”——打破“优美”“和谐”“法度”的传统枷锁,重新构建一种以“力量”“表现”“观念”“空间张力”,甚至“审丑”为核心的新书法体系。

如沃兴华生前的遭遇,如此创新行为遭受一些批评、饱受一些非议也是正常的。但非议作为一种讨论形式,终究不能对“丑书”形成全盘的否定与扼杀。甚至可以说,正是伴随着诸多的非议和对非议的辩论,“丑书”作为一种艺术价值导向,才愈加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从创作者的角度上,它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和精神性,将书法视为艺术家内心世界、生命状态和哲学思考的直接外化,而非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或古法的再现。

从书学传统上,它亦并非完全脱离传统,而是选择了传统中(尤其是碑学、金石学、民间书写)那些非主流、非典范的、具有原始张力和破坏性因子的脉络,并将其推向极致。

因此可以说,“丑书”本质上代表了一种艺术精神——

对既定规范、权威标准、僵化审美趣味的质疑、反叛和挑战精神。

勇于突破边界,探索未知的形式和表达可能性的探索精神。

强调内在情感、精神力量、生命体验的直接、强烈甚至夸张的视觉呈现的表现主义精神。

追求更本质、更原始、更不加修饰的艺术表达的价值追求。

极度重视艺术家个体的独特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拒绝千人一面的自觉精神。

从这个角度上讲,以沃兴华先生为代表的“丑书”艺术实践,定然是殊为重要的。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

责任编辑: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