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金报告 | 未名医药半年预亏8500万 多重风险拉响退市警报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5-07-17 10:22:32原创
大众网记者 孙晨 王越 淄博报道
7月15日晚间,未名医药(证券简称:ST未名,股票代码:002581.SZ)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预亏5,500万元至8,500万元。该亏损主要系控股子公司天津未名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未名”)自2025年4月22日起暂停生产销售所致。这个曾经的“疫苗概念”明星,如今正被停产风暴死死扼住,一步步拖向退市的悬崖边缘。
停产风暴:从违规到ST的致命传导链
这场危机的起点,藏在一份迟来的公告里。
4月22日,天津市药监局突然对天津未名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下称"天津未名")下达停产令,原因是飞检发现其核心产品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的"培养基灌装试验"不符合GMP规范。按照资本市场"重大事件2日内披露"的规则,此时公司本应立即公告,但直到32天后的5月24日,未名医药才姗姗来迟发布停产消息,当日股价应声大跌6.91%——此时停产已持续33天。
7月8日,深交所正式对未名医药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证券简称变更当日股价一字跌停,单日蒸发3.63亿元市值。7月15日业绩预告发布,停产已造成上半年最高8500万元亏损,这一数字超过2024年全年亏损总额的112%(2024年归母净利为-7345万元)。
为何一款干扰素的停产会引发连锁崩塌?2024年天津未名贡献了未名医药60.09%的营收(2.17亿元),但自身净利润却亏损1400万元。这种"高营收、高亏损"的核心资产一旦停摆,母公司的现金流立刻被抽干。
现金绞索收紧:1.53亿余额撑不过三季度?
半年报预告背后,更危险的信号或藏在现金流数据里。
根据2025年一季报,公司账上现金仅1.53亿元,但上半年已亏损8500万元,叠加浙江高院正在强制执行的3048万元败诉赔偿款,仅这两项支出就吞噬了账面现金的75%。更致命的是经营性现金流的持续失血: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655万元,2025年一季度净流出扩大至5861万元。
经营性休克叠加刚性支出,简单推演可知,现金枯竭可能发生在2025年第三季度末。此时,任何一笔意外支出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救成空?所有"救命稻草"似乎都在下沉
面对危机,未名医药并非毫无动作,但这些自救措施更像绝望中的挣扎。
收购四川固康51%股权耗资4500万元,标的公司年净利仅415万元,按此计算需11年才能回本,而首付款已消耗账面现金的29%,且与现有业务毫无协同;曾作为重要现金流来源的科兴生物分红,2024年贡献2.15亿元,2025年上半年却突然归零,切断了历史性资金渠道;至于干扰素的省外渠道调整,不仅未扭转颓势,反而因29省集采全面禁售导致巨额召回损失,相关赔偿仍在途。
更讽刺的是被寄予厚望的"第二曲线"——厦门未名生产的鼠神经生长因子,2024年营收1.39亿元,但其子公司净亏损达3454万元,所谓转型不过是另一个烧钱黑洞。
退市倒计时:双重红线下的生存危机
根据现行退市规则,ST未名正面临两道生死线:
一是营收与净利润的组合考验**。按照2023年修订的退市规则,若2025年经审计的净利润(扣非前后孰低)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将触发退市风险警示(*ST)。目前公司上半年营收或不足1亿元,若下半年无法扭转颓势,*ST的警报将正式拉响。
二是净资产与股价的潜在风险。2024年公司每股净资产1.41元,按半年亏损中值折算将降至1.30元。需警惕的是,若ST状态持续导致流动性枯竭,可能引发“1元退市”。
此外,2024年审计报告中提到的两项抵债资产(价值5.62亿元)被会计师事务所标注"无法获取充分审计证据",一旦计提减值,可能导致净资产大幅缩水,进一步加剧风险。
监管风暴加码:从信披违规到集体诉讼
违规的代价正在密集兑现。
因4月22日停产延迟至5月24日披露,公司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八十条关于信息披露的规定;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已启动投资者集体诉讼预登记,针对信披违规及虚假陈述索赔;而天津未名的GMP复查若未通过,可能面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的吊销生产许可处罚。叠加2024年已收到的310万元罚单,新的立案调查或带来市场禁入等更严厉惩戒。
风暴眼中的倒计时
当下的未名医药,正站在多重临界点上:7月22日是深交所规定的首次风险披露日,复产进展若仍模糊,将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8月31日半年报公布的净资产数据,将揭示财务健康度的真实状况;而29省集采联盟的违约赔偿清单,随时可能成为压垮现金流的最后一击。
8500万元的亏损预告,不是终点,而是这家公司危机的阶段性注脚,留给未名医药的自救时间,已经不多了。
(本文内容基于上市公司公告及行业数据独立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