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扎根黄河滩14年,“小棉袄”书记黄沙窝里为民筑幸福梦
开屏见“好” | 2025-07-17 07:30:00 原创
商尧 刘宪伟 魏亦汝来源:大众新闻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七一特辑·我是共产党员”系列。
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黄河大桥东邻的杨庙社区,从“黄沙漫天,张嘴进沙”的“穷窝窝”摇身一变成设施完善、居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幸福家园。这里的沧桑巨变,少不了一位坚韧而温暖女性的身影——董集镇党委副书记、宣传委员,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
2011年,初到董集镇的张麦荣第一次踏入杨庙社区前身的房台村,恶劣的环境给了她沉重一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张麦荣说:“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太明白他们生活上的困难了。”
2013年,东营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张麦荣主动请缨,一头扎进杨庙社区搬迁改造指挥部。
搬迁没有先例可循,难题接踵而至,如何让千百户家庭对安置方案心服口服,张麦荣和同事开启了“没有白天黑夜、更没有节假日”的攻坚模式。
户型设计、分配方案、协议签订,每一个环节都牵动人心。图纸画了一版又一版,张麦荣与同事们一户户登门,耐心解释政策,倾听诉求,化解难题。张麦荣连续奋战了三百多个的日夜,汗水浸透了无数个晨昏。
2016年,蓝图终于落地生根——82栋崭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1446套住房涵盖了从55平方米温馨小居到200余平方米宽敞大户的8种户型,社区还贴心规划了10%的廉租房,为特殊群体托底。杨庙社区11个村的乡亲们,从此告别房台村,迈入新家园。
搬进新楼房的喜悦洋溢在居民脸上,张麦荣却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东营市第一批沿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杨庙社区的治理没有成熟模式可套用,一切都需要从零探索。
如何让居民在新环境里不仅安居,更能乐业、享有便利的服务与丰富的文化生活,成为张麦荣日思夜想的课题。
居民需要什么,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张麦荣迅速组织成立社区党总支,带领成员们围绕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展开探索。
针对社区老人的生活难题,省级卫生室建起来了,解决了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老年餐厅飘出饭菜香,热气腾腾的“一元午餐”——一菜一肉一汤,暖了老人们的胃,更暖了他们的心。
“她就是我们的小棉袄,事事都替我们考虑。”老人们提起张麦荣,无不竖起大拇指。
省级标准幼儿园拔地而起,通村的校车和公交车每日穿梭,解除了孩子上学和村民出行的后顾之忧。
办事不便?那就建起能“一次办好”的为民服务中心,让群众省心省力。社区里还陆续建起了青少年活动中心、黄河展区历史文化馆,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张麦荣带领社区干部建成合作社孵化中心。其中,草编工艺合作社组织社区里60岁以上不便外出的妇女,从事屏风来料手工编织。如今,已有3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
与此同时,农村电商、休闲采摘、乡村研学游等新业态也在杨庙社区蓬勃发展。群众的收入来源彻底摆脱了单一的土地种植模式,拓展到土地流转收益、务工工资、合作社分红、个体经营等多条渠道,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搬迁前的2013年翻了一番。村集体收入由2013年的平均3.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21.4万元。
社区还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11个村联合开发特色果蔬种植、研学旅游、粮食烘干等14个富民增收项目,为社区群众与集体经济的持续“双增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从低矮破旧的房台村到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社区,从“张嘴进沙”的窘迫到引来“羡慕目光”的骄傲,杨庙社区这十多年的沧桑巨变,离不开张麦荣数十年如一日的赤诚热爱与坚实担当。
张麦荣说:“来社区14年了,跟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想尽自己最大能力多为他们做些事情。”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商尧 大众新闻编辑 刘宪伟 设计 魏亦汝 实习生 周艺扬)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大明湖畔上演“英雄一跃”!“00后”武警入水救人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