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山东实践|山东创新盐碱地林药复合经营模式

大众新闻    2025-07-16 17:27:32原创

柽柳被誉为“北国红柳”,是温带盐碱地生态修复的核心树种,兼具耐盐碱、耐旱、耐寒、耐贫瘠等特性,在泥质海岸、盐碱地区、沙漠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素有“南有红树,北有红柳(柽柳)”之称。“鲁柽1号”柽柳是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创制的适用于我国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的突破性良种,其耐盐能力达0.6%~1.0%,可直接用于重盐碱地造林,无需高成本工程改良,显著降低生态修复成本。

为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益,课题组创新研发“柽柳-肉苁蓉复合经营模式”,首次在滨海盐碱地区实现管花肉苁蓉规模化种植,亩产值超万元,形成“生态修复+经济增收”双赢格局。该模式已推广至环渤海及黄河流域多个省份,为盐碱地可持续开发提供了新路径。

管花肉苁蓉是寄生在柽柳根部的名贵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之称,市场需求旺盛。但其传统种植局限于新疆、内蒙古等地,且异地引种易受冻害(极端低温-10℃以下死亡率高),规模化推广困难。自2012年以来,团队自新疆引进了管花肉苁蓉,在渤海沿岸进行栽培研究,突破多项技术难关,创制了“柽柳林下肉苁蓉种植关键技术”,首创在环渤海地区规模化种植,取得规模化高效栽培丰收,为盐碱地低成本高效可持续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柽柳林下肉苁蓉种植关键技术”为省林科院盐碱地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团队历经十多年取得的优秀科技成果,首次实现了管花肉苁蓉在滨海盐碱地区的高效规模化种植,解决了柽柳林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团队创制的柽柳-肉苁蓉复合经营模式在山东极端低温-17℃的情况下,未产生冻害。解决了管花肉苁蓉培育立地条件选择、机器播种、管护等关键环节的技术问题,亩产值过万元,为盐碱地低成本高效可持续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丰富了重盐碱造林的品种资源,较大地提高了重盐碱地区的生态水平。林下机械化栽培管花肉苁蓉的成功,对盐碱地区的土地综合利用和发展柽柳林下经济产业提供了一种可行性,将对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海岸带盐碱地生态修复发挥重要作用。

良种改地当先锋,复合经营增效益,以“鲁柽1号”为生态先锋,以管花肉苁蓉为经济引擎,实现了盐碱地“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完善,这一模式有望成为全球盐碱地治理的“中国方案”,为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推荐单位: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郭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