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山东实践|滨州:盐碱地蝶变“吨粮田”

大众新闻    2025-07-16 17:42:34原创

盛夏时节,一场透雨过后,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的高标准农田呈现出一片翠绿。滨海镇河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罗相富在田间地头为玉米追施肥料,他拭去脸上的汗水,欣喜地表示:“借助这场及时雨,玉米的亩产量有望达到1500余斤。加上小麦的亩产1100余斤,每年的粮食产量可超过1吨,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近年来,该地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加强耕地保护,实施盐碱地连片开发,深入挖掘潜力,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同步改良新增耕地与原有耕地,探索实施盐碱地未利用地改耕地、撂荒地改适耕地、涝洼地改平整地、边角地、岔花地、零星地等小地块改大地块的耕地“四改”集中融和路径,改良耕地面积达到3万余亩,实现了“生态修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这场盐碱土地治理的攻坚战,不仅突破了区域发展的瓶颈,更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的典型范例。

沾化区滨海镇位于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地带,常年受到海水倒灌和旱涝交替的影响,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项目区内超过35%的土地为盐碱地和荒草地,土壤含盐量最高可达0.4%,普通农作物难以存活。由于产出效益低下,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2017年项目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为1.4086万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与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形成尖锐矛盾,破解盐碱地困局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答题。

2018年,沾化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为指导,启动了(河贵西)未利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018年5月,该项目经原滨州市国土资源局批复立项,由黄河三角洲建设开发集团投资9156万元,沾化区拓宇综合开发集团具体实施,旨在通过土地整治、盐碱改良、生态修复,打造“田网、水网、路网、林网”四网合一的现代化农田。

2023年3月,项目通过市级验收,曾经的“不毛之地”实现华丽转身。粮食产能跃升。新增耕地全部种植耐盐小麦、玉米,2023年实测亩产达1166公斤,较改良前提高32%,实现了“沾化粮仓”。田块规模化率达98%,机械化作业率提升至65%,耕、种、收综合成本下降15%。

生态效益凸显。暗管排碱技术节约土地8%,节水30%,灌溉水利用率从50%提升至80%。项目区地下水矿化度下降60%,植被种类增加,野兔、野鸡等野生动物重现田间,形成“良田+绿网+湿地”的生态复合体。

民生福祉增进。项目区农民人均耕地从1.3亩增至2.1亩,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年人均收入达2.3747万元,较项目实施前翻番。新修道路串联至每个自然村,农产品运输时间缩短50%,农资配送成本下降30%,农民人均亩产收入提高35%。

如今的滨海镇,曾经泛着盐霜的“不毛之地”已蜕变为铺展金色希望的“聚宝盆”。田野里生机勃勃,农作物茁壮成长,现代化的农业设施随处可见。农民们驾驶着农机具在田间忙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场由政企农三方合力书写的土地涅槃记,以“生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立体效益链,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唤醒沉睡资源、激活生态价值”的鲜活样板,见证着黄土地上的绿色智慧如何让不可能变为现实,让每个春天都生长出超越想象的生命力。

(推荐单位: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责任编辑:郭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