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山东实践|东营:盐碱地重生记
大众新闻 2025-07-16 19:08:00原创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盐碱地面积达340余万亩,占山东盐碱地面积的38%,居山东省首位,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受地理条件以及淡水资源不足等因素制约,区域内盐渍化严重,导致部分生态区域和农耕区退化为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斑块,成为制约东营市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痛点”,其生态修复成为当地政府、群众的愁事、难事。
盐碱地改良前林场建设
盐碱地改良后林场建设
东营市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生态产品开发经营”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行生态的保护性修复,然后开展生态产品开发经营获得稳定收入,推动保护、修复与经营“同频共振”。企业作为生态治理主体,流转村集体部分盐碱地后,享有修复后的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并依托修复后的土壤与植被条件,以畜禽生态养殖产业为主链,发展中药材种植及其配方饲料、优质作物种植、林下菌类种植等生态循环农业,同时开展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的扩展。企业利用经营所得,反哺生态保护修复。在经营模式上,企业向周边村民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园区建设,村民自行开展种养活动,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带动村民获利,促进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持续地生态修复,1万余亩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从生态退化区蜕变成生机盎然的特色生态区,盐碱度从最初的6‰-8‰降低到1‰-3‰。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借助林下种养机制,产业链中所有产物都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消化畜禽粪便、生产废弃物,还可以收集消纳周围城市绿化植被废弃物、农田作物秸秆等,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
山东润松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通过打造林下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打通了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显化了文化服务类和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的价值。一方面,“小欢猪”品牌成为知名农产品品牌,并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观光游、研学游、科研游等文旅项目每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年收入实现约200万元。另一方面,林下经济产业价值充分显化,一级菇净利润约1.4万元/亩,板蓝根种子约3千元/亩,饲料桑6-8千元/亩,每年可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近6000万元。
林下种植—赤松茸
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积极发展林下赤松茸采摘等生态产业,有效带动周边10万余亩的盐碱地实现经济转化,年产值达2000万元,村集体每年获得土地承包租金600余万元,农民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带动周边15个村增收致富。
(推荐单位: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责任编辑:郭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