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山东实践|科学除治互花米草,山东交出亮眼生态答卷
大众新闻 2025-07-15 16:18:47原创
曾几何时,波光粼粼的海面岸边,一簇簇绿意盎然的植物平铺在滨海湿地,远远望去呈现一片绿色的草原。在这唯美画卷的背后,竟然是赫赫有名的“生态杀手”——互花米草。互花米草有极强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能力,当时国际和国内尚没有彻底根除的案例,面对这一严峻的治理任务,山东省构建了“主管厅局牵头+科研院所攻关+地市具体治理”的互花米草治理模式。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持续管护除治互花米草1.6万公顷,消除新增互花米草1000余公顷,治理维护区域内互花米草植株数量小于400株/公顷,全省互花米草清除率达到90%以上,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烟台莱州沙河口互花米草化学治理前照片(拍摄于2020年9月,宋秀凯 摄)
烟台莱州沙河口互花米草化学治理2年后照片(远景绿色为对照区,近景光滩为化学治理试点区,无人机拍摄于2022年7月,姜向阳 摄)
烟台莱州沙河口互花米草化学治理3年后照片(拍摄于2023年9月,李正茂 摄)
烟台莱州沙河口互花米草化学治理4年后照片(拍摄于2024年11月,李正茂 摄)
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省级督导考核
山东省成立了互花米草防治攻坚专项小组,形成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海洋局牵头、地方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体制,制定了省级和市级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从目标任务、工作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针对跨区域难以协调治理现象,省海洋局印发了《渤海湾(山东部分)、莱州湾、丁字湾互花米草防治方案》,要求各地按照“一湾一策”要求联防联控、协同治理互花米草;针对地市治理效果参差不齐,复生严重情形,省自然资源厅将互花米草治理成效纳入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全面落实防治属地责任。
强化技术攻关,严选最佳治理方法
一是开展有效性研究,扩大了化学法试点面积,由最初的50亩增加到到100公顷,并选取了河流两侧、入海河口、养殖沟渠、近岸浅滩、码头两侧等互花米草多种生境,进一步验证喷洒靶向药剂治理互花米草的有效性。二是开展安全性研究,将靶向药剂对13种海水生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利用SSD法推导出该药剂的海水水质基准为37.05 μg/L,每亩的标准用药量不超过120 ml,其不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展了药剂在滨海湿地环境中的代谢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确定了药物有效剂量、科学配比、作业时间、作业方式等技术指标,并通过近3年的长周期监测显示,使用化学法试点的区域本土植被盐地碱蓬恢复生长,鸟类明显增多,湿地生态功能稳步提升。
因地制宜施工,科学推进治理工作
东营是山东省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的主战场。经过三年多攻坚防治,东营境内互花米草已全部得到治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互花米草防治新路径:一是在“清除存量”上下功夫。开展互花米草地表植株清零行动,采取“刈割+翻耕”“挖掘深埋”等防治方法,持续巩固治理成效。二是在“遏制增量”上求突破。将复发扩散或新入侵的互花米草片区纳入治理任务清单,持续强化监测管护,及时清除互花米草植株。三是在“保护修复”上做文章。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推动本土生物种群恢复,有效维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安全。
滨州探索出“刈割后冬季翻耕+次年定点喷药”新路径;丁字湾区域是山东省治理难度较大的区域,莱阳市先行试点化学治理方法清除辖区内互花米草。随着化学法的不断完善,我省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地市陆续采纳了化学法治理互花米草,治理效果明显。
目前,山东省已经进入治理后期的维护和生态修复阶段,做好防复发和开展修复工作。下一步,山东将从优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健全完善防治工作监测体系和推进治理区域生态修复工作三方面入手,全面巩固除治和修复成效,打造健康、稳定的滨海生态系统。
(推荐单位: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责任编辑:郭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