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辣味?情绪化?电视问政如何问得准、干得实
全媒体探索 | 2025-07-16 09:23:27 原创
作者:何畏 安顺德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6月号
电视问政节目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节目形态,体现了主流媒体越来越突出的社会治理功能。电视问政作为一种节目形式,已有20多年的历史。据粗略统计,繁盛时期,全国有200多家电视台开办电视问政栏目或不定期地推出问政节目。如今,相当一部分城市电视台的问政节目已经凋落,仍在坚持开办电视问政节目的媒体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结构性变革。
那么,当前的电视问政节目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做到居安思危、持久发展?笔者结合在济南电视问政工作中的个人经历以及与同行的深度交流,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以期与业界同行交流分享。
电视问政节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媒体开办电视问政节目,搭建起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交流桥梁,构建了一个透明度更高的沟通场域。然而,当前的电视问政节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有些城市电视问政节目偃旗息鼓或改弦易张。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话题选择两极化
选题对于电视问政节目至关重要。如果这一关把得不严,标准放低,就会出现电视问政的话题要么是鸡毛蒜皮的小问题、要么是大而无当的伪问题。小问题解决起来很容易且没有多少悬念,选择小问题作为问政话题是为了避免触及深层的系统性或结构性问题,但却会让受众感觉没辣味、不过瘾,因为这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咨询类、政策解读类,受众完全可以使用网络搜索或当下流行的DeepSeek轻松解决。还有一些是正在解决或马上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则属于伪问题,列入问政节目只能算充数。
大而无当的问题也有几种情况。有的问题尽管提出来了,但如何解决、什么时候能解决都无法说清。比如,一个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烂尾的重大工程项目,牵扯到决策方、投资方、施工方等,问题复杂。如果让作为决策方的政府部门一方回答,得到的很可能是空口承诺,难以有效落实。有些问题则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可称之为死问题。
(二)节目程序模式化
电视问政节目目前普遍设置的环节有播放暗访短片+主持人发问、场外连线、现场市民代表提问、热线电话接入以及网友在线提问等;有的问政节目只保留其中的两三个环节,以问为主,放弃了风险较大的现场互动和热线电话。这些环节虽缺乏新意,但只要问得精彩,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场景设置单一化
电视问政节目的录制场景主要是在演播室,有现成的舞美,包括地台、桌椅、灯光、收音设备、切换台等,能保证音视频的录制质量,工作人员也比较省心。但固定不变的场景使用时间久了,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四)情绪规划模糊化
情绪规划是指电视问政节目的策划者对于主持人在问政节目中的情绪表现提前进行设计、规划、管理。在有些电视台的问政节目中,由于情绪规划模糊,导致主持人受嘉宾回答问题时的态度影响,出现了语言、语态、表情失控的局面。
主持人是整场节目的把控者,其角色定位是代表市民向参加节目的嘉宾进行发问,要问出问题的原因、解决办法、解决时限、能否建立长效机制等。主持人与被问嘉宾是平等关系,要允许被问嘉宾进行解释和说明,不能把被问嘉宾的解释与说明都当成推诿或辩白,从而发出情绪化的质问、责问,以咄咄逼人之势扩大政府官员与市民之间的对立,导致部分嘉宾及场外的政府官员对问政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把“黑”了当地城市形象的帽子扣到问政节目的头上。
(五)网络传播无序化
所有问政节目都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及关怀下开办的。所以,问政节目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工作。当前,各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电视问政节目出现了许多“二创”视频和跟帖,有些“自媒体”为了博取流量而断章取义,随意改编问政节目,调侃丑化当地官员、抹黑当地形象。此类现象如不加强管理,引发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问政节目形成不良印象,主办单位有可能不再支持,承办单位也可能撤出,问政节目势必会面临停播或整改的困境。
开拓服务领域是电视问政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针对电视问政节目存在的以上问题,济南电视问政采取了开拓服务领域和创新节目内容、形式及传播手段等举措,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近十年来,济南电视问政致力于向平台化方向发展,不断开拓服务新领域,开发融媒新产品,为市民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使得电视问政节目从单一的电视端逐渐发展为集电视端、电脑端、手机端于一体,从传统媒体到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兼具的问政融媒传播矩阵。
近年来,济南广播电视台持续做好周播栏目《作风监督面对面》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使之在济南问政系列产品中居于龙头地位、在全国同类栏目中居于领先位置。时刻关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适时调整问政的力度、辣度、温度,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问政成效让市民叫好的同时,也获得了上镜单位负责人的充分认可。
2018年下半年,栏目组对“作风监督面对面”微信公众号进行提档升级,开辟了节目回看、投票、报料等功能,改变了微信公众号只发预告和图文的单一功能。
2019年5月,创办了以追踪和督办为目的的日播栏目《问政再问》,达到了督促整改、追踪问效的目的,使问政节目形成从发现问题到现场问政再到解决问题的完整闭环。同月,在天下泉城新闻客户端开辟了“掌上问政”专区,实现了市民群众24小时投诉报料、栏目工作人员随时分类转办的功能。
2020年10月,“小薇热线”开通,继续强化问政平台的报料、分发、转办功能。
2022年6月,创办以弘扬廉洁文化、提升干部修养为宗旨的社教类月播栏目《泉城清风》,从文化层面提升党政干部修养和作风。
2023年1月,创办以推动建章立制为目的的内参类季播栏目《清风观察》。
至此,从横向看,济南电视问政形成了由日播、周播、月播、季播等不同定位、不同落点的各节目类型互补的大平台;从纵向看,形成了涵盖《作风监督面对面》栏目及其微信公众号、天下泉城新闻客户端“掌上问政”“小薇热线”等新媒体的问政融媒矩阵,或者称之为政务监督云平台。除此以外,这个平台还承担着每年为全市摄制警示教育片的重任,使得“新闻+政务服务”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全方位创新是问政平台持久发展的制胜法宝
问政并非电视媒体的独家资源。随着政务公开水平和多元主体协同社会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参与进来,报纸融媒体、新闻网站都在以不同形式参与问政、开办问政栏目。电视问政栏目要延续优势、保持持久生命力,必须紧跟城市管理和市民需求的迭代,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实现栏目内容、形式及传播手段的全方位创新。
(一)内容创新始终围绕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
问政节目作为城市治理的平台,所适用的衡量标准首先不是审美、节奏、收视率等媒介逻辑的内在要素,而是在现实中发挥治理功效这个政治逻辑的内在要素。
当代城市管理已经进入智慧管理时代,通过问政吸纳的大量城市管理问题都可以通过“微热线”“微问政”“微反馈”来解决。电视问政无论如何创新,都不能离开服务政府、服务群众这个终极目标,从而为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成效显著的努力和探索,体现出问政平台密切联系党和人民的连心桥功能。
电视问政要始终关注作风建设,当好党委政府改善干部工作作风、促进中心工作的抓手,实现问政的政治功能和监督功能。近几年来,在电视问政的督促下,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好转,躺平现象、庸懒散痼疾、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现象明显减少,营商环境明显优化。
要始终尊重传播规律,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以适当的方式参与问政。济南电视问政一般在年初制定直播方案,上报主办单位主要领导,在获取领导支持后,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邀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参与现场直播并监督,以确保市民反映的问题在问政节目播出之后能够得以督办解决。
(二)形式创新坚持一年一变化、年年有亮点
近年来,济南电视问政在节目形式上作出了一系列创新。
1.从单人主持到双人主持。主持人在问政过程中承担着介绍嘉宾、串联流程、介绍政策背景、发问追问、总结归纳等多重任务。在初创阶段,考虑到主持人资源紧张以及选题保密等因素,济南电视问政直播只安排了一名主持人。随着优化节目的需要,直播节目需要减轻主持人程序性内容的主持压力,引导其将更多精力放到发问追问环节,使节目表现更为精彩,双主持人的配置成为必要。
2.不断更新演播室舞美。舞美如同演播室的衣服,即使不坏,节目组也坚持一年或最多两年进行一次更新。演播室大屏、侧屏、主持台、地台灯光、桌椅等都属于更新和重新摆布的范围,以求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3.创新节目环节设置。济南电视问政最初只是请市直部门到现场就记者明访或暗访的短片回答问题,后来增加了场外连线、专家点评、现场市民提问、场外热线发问、网友提问等环节,形成了独特的流程设计,但这一流程也相对繁琐。2025年度的问政节目删掉了部分环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收集到的大量民生问题进行分析,设置AI观察员“北辰”从专业角度给出客观、精准的点评和建议,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科学参考。
4.丰富问政场景。济南电视问政为了解决只有演播室一个问政场景的单一化问题,于2024年6月策划了一组共15期“走基层”节目,把演播室设置在社区广场、企业车间、乡村大院、田间地头等,通过将问政现场搬到基层、将镜头话筒对准基层的改革,力求将问题解决在基层。从全国范围看,贵阳等多地的问政节目也选择走出演播室,在会议室、事件发生地录制节目,收到了丰富问政场景的效果。
5.顺应形势适时调整节目时长。节目长度设置必须关注受众心理的变化。在电视问政开展初期,受众处于初步接受阶段,节目时长相对较短;随着问政热度的持续,问政节目时长逐步增加。进入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大行其道,受众碎片化阅读趋势明显,动辄120分钟的直播节目或60分钟以上的录播节目必然面临受众流失的局面。济南电视问政在17年的发展中多次改变时长,从最初的40分钟录播到120分钟直播,再到如今的“60分钟录播+90分钟直播”,顺应形势变化不断调整。
6.警惕网络传播乱象。针对网上传播无序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济南电视问政在节目开始时就由主持人申明:“与问政节目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及主持人肖像等,任何单位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以此对企图通过改编问政节目博取流量,尤其是对断章取义、恶意炒作、哗众取宠的网络传播主体发挥预警和震慑作用。
(三)传播技术创新,为问政平台插上腾飞的翅膀
全面拥抱科技创新,不能仅将科技当作工具、当作一项应用,而应该将其视为新闻传播学最根本的“生命线”。只有创新运用新技术,始终走在时代最前沿,电视问政节目才会永葆青春。
济南电视问政从单纯的演播室问政起步,发展到电视端、电脑端、手机端、广播端、移动公交端同步播出,形成了立体呈现的融媒传播矩阵;从只有整期节目发布到现在的拆条发布、短视频账号发布,以及已投入应用的AI观察员现场点评等,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助力。
结语
每一种新闻业态都有时代局限,每一种新闻产品都有寿命周期。电视问政作为传统媒体提供的一种产品,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如果跟不上技术革新的步伐,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随着AIGC时代的到来,电视问政只有巧借媒体融合的东风向平台化方向发展,在内容上拓展出多元产品、在呈现方式上打破惯性思维、在技术应用上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既满足主办单位的多样化需求,又打通不同年龄段受众获取信息的多样化渠道,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变迁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何畏:济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电视问政节目编导、主任记者;安顺德:济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副主任、高级编辑)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6月号,原标题为《因开拓而壮大,因创新而持久——电视问政节目如何居安思危开拓创新》,参考文献略。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