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山东实践|日照国有大沙洼林场:从黄沙漫天到生态明珠的绿色蜕变

大众新闻    2025-07-14 11:22:37原创

日照市国有大沙洼林场始建于1960年,地处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曾因海岸沙荒地面积广、风沙灾害频发而被称为“死亡之地”。林场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国土绿化、防沙治沙、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历经65年的艰苦奋斗,林场人将昔日“飞沙、海雾、小咬”肆虐的1.2万亩荒滩,打造为拥有300余种树种、248种鸟类的4A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单一造林到生态价值转化,大沙洼林场的60余年奋斗史,正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开展防风治沙植树。潘为兵提供

林场人在“飞沙、海雾、小咬”肆虐的荒滩上,凭借锄头、铁锨等简陋工具,顶着严寒酷暑挖沙翻土。寒冬凿冰取水浇灌树苗,盛夏沙地温度高达50℃,仍坚持造林,让盐碱荒滩变成万亩林海。以赵明稳为代表的早期林场人,连续十余年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树种,甚至用身体挡住风沙保护幼苗,最终实现“沙丘变粮田”的奇迹;职工丁原生主导水杉引种,其培育经验被国家林业部门推广,成为沿海防护林典范。经过历代林场人65年的接力造林,大沙洼林场已成为阻挡风沙的“海岸长城”。丁肇中曾赞叹其沙滩“夏威夷所不及”,印证了生态修复的卓越成效。

大沙洼林场7公里海滩。潘为兵提供

据统计,大沙洼造林后较造林前降水量增加13.6%,气候得到有效改善;风力减弱41.3%-61%,保护农田和村庄少受风暴潮侵袭;流动沙丘消失了,寸草不生的沙荒变成了粮田,农业稳产增收。这条绵延38.8公里的生态屏障,使日照远离了风沙尘埃,也为城市平添了一道绿色的风景。

森林氧吧。潘为兵提供

20世纪80年代末,大沙洼林场由全额拨款划归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长期靠财政拨款的林场一时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益持续走低,林场发展举步维艰。到1993年郑培宏担任场长,林场累计欠款321万元,拖欠职工工资长达23个月,近100名职工只剩23人。林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经过一次次的探索,他们终于找到了立足点——利用林场蓝天、碧海、绿树、金沙滩的优势,以森林公园开发建设为契机,以旅游业带动林场经济发展。通过“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体育”模式打造国家4A级景区,建设麋鹿园等项目,形成马拉松最美赛道,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经济,实现生态效益与产业转型双赢。2024年,实现经济收益超6000万元。

林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创新的驱动。第一代林场人探索出“台田造林法”,在盐碱地筑台排涝、种草固沙,使黑松成活率达95%以上。第二代林场人发明的灰喜鹊驯养防虫方法,使得大沙洼林场松毛虫灾得到了很好的防治,被拍成电影宣传,同时获得了国家林业部门推广,灰喜鹊也因此被确立为日照市市鸟,这一创新被写入生态教育案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第三代林场人总结出“人工水杉+花灌木立体模式”“黑松+麻栎复层林疏伐”等两个经验做法得到了中国绿色时报的专题宣传报道,并获得了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的表彰。

(推荐单位: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责任编辑:郭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