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出货量,“链主”海信新打法

行动派 |  2025-07-12 11:17:12 原创

戴岳   张文婷  孙雪萌  杨雅晴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 编者按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走在前、挑大梁·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各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蹲点采访,展现山东加快全产业链布局、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典型成效,以及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做大做强品牌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从海信“芯”到全球“链” 

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是全球电子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在今年1月举办的展览会上,海信发布的全球首创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引得各国家电企业代表驻足。三星、索尼等家电品牌的专家更是在电视屏幕前看了十几分钟,手里拿着各种仪器反复测试技术指标,甚至掏出卡尺测量边框间隙。

这一幕让海信显示事业部预研与技术管理中心总经理王烨东百感交集。

这是王烨东从业13年来,第一次在展会看到竞争对手如此认真研究海信产品。小小变化背后,是中国家电企业在技术、品牌、供应链等维度的系统性突破。

两颗芯片打破20年僵局

中国品牌在高端显示领域实现技术反超,促使全球智能家电产业开启“赶超”模式

于显示产业而言,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曾被业内寄予厚望,但其产业化之路却异常艰难。

早在2004年,索尼就曾展示过RGB LED背光技术的样机,却因发光效率低、色纯度差、寿命短等“致命伤”折戟沉沙。

彼时,日韩企业还在家电产业中拥有绝对话语权,特别是在半导体显示技术和高端家电芯片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RGB LED背光技术无法产业化,导致全球显示产业在此领域沉寂20年。

这一僵局在2025年被中国企业打破。

海信攻克的两颗核心芯片——全球首颗RGB光色同控画质芯片与高效RGB LED芯片,成为破局关键。

全球首颗RGB光色同控画质芯片,解决光色同控的行业难题,让RGB显示从0走到1。高效RGB LED芯片攻克LED三色芯片的效率、寿命、色偏、色纯等问题,率先达成RGB三色背光源产业化。

事实上,在今年1月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之后,业内对RGB-Mini LED技术是否真的实现产业化仍有所质疑。

“拆!”经过内部激烈讨论后,在3月举办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海信展示了100UX的灯板,以及背光从单色向三色演进的路径,也回应了行业的猜测和质疑。

“那时我们的产品还未上市,敢于把内部结构公开出来,确实是很大的挑战。”王烨东坦言。而这背后是技术团队领先“半个身位”的胆气。

中国品牌在高端显示领域实现技术反超,促使全球智能家电产业开启“赶超”模式。

在海信发布该技术2个月后,索尼宣布下一代旗舰产品RGB-Mini LED电视预计于2026年上市。三星表示,今年将推出115英寸的RGB Micro LED电视。

市场调研机构评论称,在海信已提前抢占价格基准的情况下,三星、索尼、LG、TCL等主流厂商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全球首发性、引领性的技术创新背后是研发投入与前瞻性的产业链布局。

海信视像年报显示,在Mini LED与激光显示两大赛道,其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研发费用为45.3亿元,占营收的5.8%。而与RGB显示芯片制造业单项冠军乾照光电的合作更快地推动了技术落地。

家电产业链的整合让中国家电企业更具竞争力。

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到下游市场销售,各个企业之间通过紧密协作,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增强中国智能家电行业在世界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链上的引力

不仅上游芯片企业,灯条企业、封装企业、面板企业、滤色片企业等链上企业也在升级中“吃”到集群效应的红利

技术突破的能量,在产业链条上层层传导。

技术破壁需要产业链协同。RGB-Mini LED中红色LED难题的攻克,就得益于海信与乾照光电的技术共研共创。

2023年1月,海信视像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累计投资乾照光电16.05亿元,持有22.88%股份。海信视像成为乾照光电的最大股东,而这也成为产业链升级的转折点。

——从产业链看,这将Mini/Micro LED产业布局延伸至产业链上游的芯片领域。

——从技术看,依托乾照光电自研的高性能RGB-Mini LED发光芯片,一举攻克了三原色LED在商业化应用中的障碍——光电转换效率、使用寿命、色彩偏移和色域纯度。实测数据显示,新型发光芯片的综合能效提升15%,使用寿命显著延长,同时实现更纯净的色彩表现。

——从经营看,2023年开始,乾照光电Mini LED背光芯片收入同比增178%,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0.32亿元。2024年其净利润进一步扩大至0.96亿元。而此前,乾照光电经历了连年亏损。

海信位于黄岛的智能制造工厂,采用智能电批实现螺钉锁固,平均1.8秒完成一颗螺钉锁固。(海信集团供图)

与上游芯片企业一样,灯条企业、封装企业、面板企业、滤色片企业等链上企业都在产品升级中“吃”到了产业集群效应的红利。

海信显示事业部供应链管理部总经理王立强给记者举了个例子:2024年海信电视和智能家电产业链上游的所有配套灯条供应商合作额均明显提升。

这种产业链的引力,不仅带动了上游企业的技术革新,还吸引了众多供应商落地山东。

作为山东智能家电产业的龙头企业,海信的技术磁吸效应在山东构建起产业链集群。“海信以技术创新为内核,以开放共赢的生态理念为纽带,以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为基石,来吸引资源汇聚。”王立强说。

对于海信而言,优化供应链布局,吸引上游供应商来配套合作,能够确保供应链的紧密集成。

海信正在加速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准时制生产(JIT)及寄售模式的转型,以提升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实现更加高效和智能化的决策链路。

2024年,带动25家产业链企业来青岛投资或扩产;2025年上半年,已有8家企业赴山东投资,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05%。

智能家电产业链聚合的优势正凸显。市场调研机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电视市场出货量达到2.08亿台。市占率方面,三星的销售额占比达28.3%,排名第一;海信系电视出货量份额占14%,全球市场排名第二;TCL则紧随其后。

这已经是三星连续十九年登上全球第一电视品牌的宝座。不过,位于二、三位的中国品牌追赶速度明显加快。业内人士表示,海信和TCL在海外市场的成长速度迅猛,已经在一些尺寸的机型上超过三星,预计2025年两大中国品牌和三星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

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秘书长张剑锋表示,我国家电产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制造能力、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如今,家电企业增强芯片自研能力,也增强了我国在半导体细分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链上“航母”共出海

带动显示产业链上的40余家供应商企业出海,出海品类涵盖光学模组、背光模组、结构件等

自2018年开始,一家新材料公司总经理刘明(化名)频繁往返于青岛和墨西哥城市蒂华纳之间。

“海信收购了位于墨西哥的夏普工厂,建立了海信最大的海外工厂,我们也跟过去配套供应包装材料。小企业出海不易,依托海信,我们少走了弯路。”刘明说。

该新材料公司位于墨西哥的工厂就设在海信当地产业园中,海信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订单,还免收了部分厂房租金,并且帮助其协调日常管理、招聘等事务。

7年时间,其墨西哥工厂员工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大到如今的200多人,订单量也比出海前增长了一倍多。

这与海信的全球市场布局密切相关。海信在2006年提出“大头在海外”的发展战略。

然而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海信不仅面临文化差异、团队管理等挑战,在寻找稳定的供应链方面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海信也因此获得一个清醒的认知:出海不能单打独斗,必须有配套的供应链一起抱团远征。

海信RGB-Mini LED电视。(海信集团供图)

目前,海信已带动显示产业链上的40余家供应商企业出海,出海品类涵盖光学模组、背光模组、结构件、包装材料等。

这些企业不仅深度融入海信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也凭借在海信项目中积累的国际经验、认证资质和口碑获得了更多海外客户的青睐,实现企业国际业务的多元化拓展。

“现在不单单为海信供货,也拓展到其他知名企业,如富士康、谷歌、微软等。我们在墨西哥的另一个城市瓜达拉哈拉也建了工厂,现在国内外业务量基本五五开。”刘明说,今年海信宣布将在泰国建立工厂,不久前他也去泰国专门考察,准备跟着海信,向东南亚市场进军。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凝聚力的双重作用,催生出海新模式。

以海信为例,目前其在全球设有30所研发机构、36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64个海外公司和办事处,形成欧洲、美洲、东盟、中东非、亚太和中国区——全球“5+1”区域中心的研产销一体化布局。

刘明的墨西哥工厂订单翻倍,得益于全球高端电视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高端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44%,销售额增长35%。而这一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并非来自传统霸主三星等日韩企业,而是中国彩电军团——海信和TCL。凭借“Mini LED+超大屏”的组合拳,海信一季度高端电视出货量份额从14%飙升至20%。

在全球电视需求下滑的当下,这种布局模式可以让中国企业基于全球前沿技术来规划定义产品,基于全球生产能力和供应链来提升制造与交付效率,基于全球市场开展产品营销与品牌营销。

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认为,与过去相比,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成为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趋势,推动出口回暖和增长。正是凭借供应链体系完善、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等优势,我国家电企业的出海正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记者手记

以开放之姿,搭建产业链共赢新生态

走进海信之前,我与许多人一样拥有着电视行业式微的刻板印象。但海信的数据却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2024年,海信系电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位居全球第二,也是行业内唯一连续7年出货量持续增长的企业。海信凭什么?这成为我们此行追问的核心。

答案自然指向引领性的技术创新。确实,全球首颗RGB光色同控画质芯片、首颗自研8K画质芯片、自研星海大模型……这些成果是海信赢得市场的基石。在谈及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中两颗芯片的技术突破时,海信技术和供应链负责人无意间提及的三个词让人印象深刻:“合作”“开放”“共享”。这让我们意识到,海信的技术高地,并非筑于封闭的围墙之内,而是建立在开放协同的广阔大地上。

技术创新是“果”,开放共享才是驱动它的关键“因”。

联合实验室是我观察到的海信“合作”“开放”“共享”的核心载体。它解决了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限,也为链上合作伙伴提供了价值提升的平台。比如,为推动Mini LED等新型显示行业的进步,海信与部分供应商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海信成功研发中国首颗全自研8K画质芯片得益于海信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组成的“海信-西电”智能影像处理联合实验室。这并非孤例。70余所合作高校、近50家供应商联合实验室——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产业生态圈,加速突破更多技术边界。

技术创新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开放的姿态和协同的力量。海信通过技术共享、投资孵化新技术等方式吸引伙伴加入生态圈,共同解决行业难题。“开放”之下,海信构建起一种更高级的共生关系。在过去三年中,海信与多家合作伙伴开展了质量提效项目,这种合作模式让合作伙伴在生态中获得成长空间和技术牵引,海信则获得了更强大的协同创新能力和稳定的产业生态支撑,真正实现了双向赋能。

在海信的产业链故事里,赢家远不止于海信。它以“开放”为密码,在“红海”中开辟蓝海,搭建起一个充满活力、互利共生的产业链。在全球化竞争中,企业若想取得突破,必须摒弃“单打独斗”的思维。以开放之姿,搭建产业链共赢新生态,企业才能乘风破浪,驶向更广阔的未来。这或许,正是中国制造由大向强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海信不是出海,是“出圈”

最近在电视显示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

海信把这二十年行业内都未攻克的RGB MINI LED技术拿下了。这个技术有多惊人呢?在今年CES展会上,好几位三星、索尼等工程师趴在产品上,拿着放大镜想搞明白到底怎么实现的。

最早电视显示这块,索尼、三星这些日韩企业牢牢把控制权,中国企业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这次中国企业在RGB Mini LED上的突破对于显示产业来说意义重大。

为什么中国厂商能比过去电视技术的领导者,更早地实现量产呢?

砷化镓对RGB Mini LED中最难突破的是红色灯珠有何助益?

中国智能家电产业链发展如何?

海信又是如何出海的?

深层解读,详见视频↓

(大众新闻记者 戴岳 张文婷 视频 孙雪萌 设计 杨雅晴)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