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山东实践|泰安:荒芜矿坑换新颜,东平湖畔绿意浓

大众新闻    2025-07-11 16:04:17原创

东平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末端的天然调蓄湖,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向津冀鲁和雄安新区的供水安全。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东平县的矿山开采活动日益频繁,使得东平县多处山体 “伤痕累累”,东平湖西岸的旧县狼窝山、银山、铁山等大部分山石资源几近开采殆尽。

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前后对比

自 2013 年起,东平县虽采取强制措施陆续关闭了 120 多家采石场,但遗留下来的是大面积的残留破损山体、堆积如山的石渣以及几百余个大小不等的矿坑。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问题加剧,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地方政府下定决心,要对东平湖沿岸狼窝山等废弃矿山进行大力彻底整治,还东平湖一片绿水青山。

狼窝山废弃矿山综合整治项目区内涵盖了东平县 2013 年以来关停的 6 家露天矿山,残留破损山体面积巨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异常复杂。为了让狼窝山重焕生机,东平县政府按照 “政府引导、国企参与、景观式治理、市场化运作” 的要求,精心布局。总投资 1.02 亿元,对总面积约 1520 亩的区域进行全面治理。

整个狼窝山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工程以 “山体治理为主导,多系统协调治理” 的治理思路为指引,结合区域生态空间特点,按照 “点 - 线 - 面” 相结合的方式,对整个立体生态空间进行综合治理。废弃民房、破碎站、窑厂等点状空间,采坑立面、道路林带、灌排渠系等线状空间,压占农田、采坑底面、废弃渣堆等面状空间,都被纳入了治理范畴。遵循 “宜平则平、宜充则充、宜深则深、宜迁则迁”“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宜渔则渔” 的原则,以生态治理为本,灵活选择自然恢复、工程治理、土地整治等适宜的治理方式,力求以较小的成本实现治理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经过一系列综合整治工程,狼窝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崩塌隐患被彻底清除,植被重建工作成效显著,地形地貌景观得以恢复,废渣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得到有效治理。复绿矿山约 1520 亩,让昔日的荒芜之地重新披上了绿装。同时,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规模 407.4 亩,新增耕地 375.6 亩;实施占补平衡项目 206.5 亩,新增耕地 161.2 亩。通过改善区域空间整体环境,进一步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区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东平湖的生态安全筑牢了坚实的屏障。

在施工过程中,产出的渣石除满足项目自身施工需求外,由地方政府统一扎口管理销售,为生态修复工程施工资金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引入现代农业企业,构建起农民与企业联合经营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地方政府成功打造了以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代表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格局,扩大了生态产品供给。

在 “狼窝山模式” 的启发下,铁山片区秉持 “一核多边” 的系统思维,践行 “多目标” 协同推进的修复理念,复绿矿山约 700 亩,新增耕地约 300 亩,曾经的乱石深坑如今已变废为宝,成为了银山镇的 “小九寨沟”,既恢复了 “绿水青山” 的美丽颜值,又实现了 “金山银山” 的经济价值。

(推荐单位:泰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责任编辑:郭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