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遥控塔吊、机器人洒水、空调服……山东工地防暑用上“黑科技”

大众新闻 刘一颖   2025-07-10 20:51:54原创

阳光刺得睁不开眼,安全帽下黝黑的脸上淌满汗水,衣服后背结出道道盐渍——这是根据“炎热夏季”“建筑工地”“一线工人”关键词,画出的场景速写。如今,加上“科技感”“智能化”,美好的变化发生了。

7月10日上午,天气炎热,济南历下区,中建三局长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B1地块(长岭智谷)项目建设现场,4座塔机有条不紊地挥舞着钢铁巨臂。

“塔吊操作室温度得多高?司机能受得了么?这高温作业违反了相关要求了吧?”面对记者一连串提问,项目安全总监曹新江忙笑着摆手:“别着急,您走近看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定睛细看,每座塔机操作室内竟空无一人。

那是谁,在精准操控这些钢铁巨人?距塔机五十米处,一间挂着“智能建造指挥中心”牌子的活动板房里,戴着安全帽、身着蓝色安全马甲的塔吊司机王磊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六块操作屏。他左手握着操作杆,时而前推控制小车前伸、时而后拉调整吊臂幅度;右手则搭在控制轮上,操控屏幕里的吊钩上升、下降。面前的通讯指示台上,九盏红绿指示灯分别对应急停、报警、联动等关键指令,“一旦亮起,司机要迅速作出反应”。在他身后,一台壁挂式空调温柔送来凉风。

“晒不着、热不着,塔吊司机的工作环境能这样,你信么?”王磊笑着回忆说,“之前塔机驾驶室虽配有空调,但一直顶着太阳暴晒工作,每天上下攀爬至少4-5次,上厕所也得提前规划。现在好了,有空调吹、还能大胆喝水,吊装数据在屏幕上看得一清二楚。”

项目负责人董新鹏介绍,王磊操作使用的远程驾驶智能集控数字塔机借助远程可视化技术,实现塔机远程操作、集约化管控和智能化运行,将高空操作变为地面室内远程吊装作业。“塔吊司机们在地面集中办公,有效避开高温等恶劣天气,同时还提升了吊装精度和速度,平均效率提升30%。”

机器人,也已成为工地应对高温的好帮手。7月9日上午10点,室外温度37度,中建八局一公司中建绿色建筑产业园(济南)西料场构件存放区,占地6000平米的叠合板、看台板等来了当天第二场淋浴。带来这场“甘霖”的不是手持水管的工人,而是带着“眼睛”的智能养护机器人。

15分钟前,建筑产业化工厂专业工程师王亚鹏通过手机远程操控,按照设定好的喷洒路线,启动机器人。王亚鹏介绍,为避免构件因高温干燥开裂,必须定期洒水养护。“气温越高,洒水频次越密集。以前是人工洒水,走一趟下来得1个小时,出汗出得和洗了澡一样。现在机器人上岗,就不用在烈日下工作了。”王亚鹏说。

不是所有的室外工作,都能被代替。董焕运是周转料具管理中心钢管分拣工人,已在产业园工作4年。与往年夏季不同,最近他新增了一件上岗设备——“空调服”。衣服背部四角各有一个小风扇,左侧兜内放有充电宝,打开按钮,风静静流过后背,体感温度顿时降了不少。董焕运说,别看吹的就是自然风,但很有用,所以大伙都说这是“空调服”。

周转料具管理中心商务工程师付明扬说,厂区为200余名户外作业人员全部配备了新型蓄电式降温服,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每天负责降温服充电、清洁、用电安全,确保工友始终安全、凉爽上岗。

“按照往年传统,今年我们仍科学调整作业时间,上午六点半至十点半开工,下午三点后复工,严格落实‘做两头、歇中间’高温避峰要求。”中建八局一公司绿色建筑发展分公司工会主席张爱军介绍,室内作业区全部加装智能喷雾风扇系统,有效改善了工友工作条件。工厂还增设24小时空调休息室,冷饮柜每日供应酸梅汤、雪糕等消暑饮品;厂区布设5个补给站,定时提供绿豆汤及恒温饮用水。

省建设建材工会主席马长征说,今年夏季高温天气频发,要高度重视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扩大“送清凉”覆盖面,推动企业做好错峰作业、高温津贴发放等工作,确保职工健康安全度夏。

(大众新闻记者 刘一颖 通讯员 王轶)

责任编辑: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