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山东实践|日照:两山理论引航向 海龙湾中谱新章
大众新闻 2025-07-10 17:03:30原创
日照市因港而兴,上世纪80年代,石臼区域海域因水深条件好、不冻不淤等优势,成为我国“北煤南运”和煤炭出口的深水港址。海龙湾原址,正是日照港最早的煤炭堆场,也是当时经济发展的一块基石。然而随着港口吞吐量激增,煤堆场规模扩大,自然沙滩已不复存在,港口与城市在岸线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港口岸线被工业设施占据,居民“推窗见海”却无路可达,孩子们只能在煤堆场外围捡拾煤块玩耍,海岸线成为“看得见的禁区”。特别是2000年后,日照旅游业兴起,那时海龙湾沿海一线黑乎乎的煤炭作业区与邻近的灯塔风景区、万平口旅游景区形成鲜明对比。
海龙湾景观。黄玉栋 摄
站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群众利益与财政收入的天秤前,日照市态度鲜明:推动港口功能转型升级,将生态岸线还给城市。在此背景下,退港还海的海龙湾生态修复工程应运而生,成为全国首个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生态旅游岸线的项目。
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市城乡规划服务中心主任孙树贵介绍说:“该区域是日照城市滨海景观带南端的终点,同时也是石臼城区直接紧临海岸线的稀缺界面。海龙湾生态修复后,南侧港区恢复为生活生态岸线,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丰富岸线资源,为我市增加生态生活岸线,形成一段我国沿海岸线中稀缺的南向生态滨海岸线。”
海龙湾生态修复后。许晓 摄
如今的海龙湾,46万平米的美丽金沙滩与北侧紧邻的灯塔风景区、阳光海岸、梦幻海滩等融为一体,为日照海滨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海龙湾修复后,这片曾经被工业占据的海岸线焕发出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还地于城、还海于民”,新增亲水空间和沙滩资源,结束了周边居民“临港不见海”的历史。修复工程不仅让海龙湾重现了“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美景,更为市民们新增了宝贵的亲水空间和沙滩资源。
在此基础上,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借助退港还城的战略机遇,优化调整港城空间结构,将港口功能布局逐步由“散集混合”调整为“北集南散”,腾退空间塑造高品质的滨海旅游休闲和宜居宜业空间,带动周边石臼老城的更新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引领城市新业态新时尚,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原煤运码头搬迁至远离城区的南作业区,减少粉尘污染的同时优化港口布局,日照港逐步向“智慧绿色港”转型。海龙湾的修复和港口布局的调整,大大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直接转化,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收益,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今,市民们可以漫步在柔软的沙滩上,感受海风的轻拂,聆听海浪的歌唱。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玩耍,堆砌着沙堡,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时光。新增的亲水空间,让市民们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海水,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无论是晨起的散步,还是傍晚的闲坐,海龙湾都成为了市民们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绝佳去处。
(推荐单位: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责任编辑:郭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