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梁文昌阁:回澜“姊妹阁”的传奇往事

人文 |  2025-07-16 18:18:44 原创

鲍福玉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作为青岛最负盛名的地标之一,栈桥回澜阁每逢旅游旺季便游人如织,飞檐下涌动着打卡拍照的游客。这座由建筑大师刘铨法设计的八角亭阁,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视觉符号之一。然而,在青岛平度南村镇的沙梁村,另一座同样出自刘铨法之手的建筑——沙梁文昌阁,却如一位静默的隐士悄然伫立,不为人熟知。这对“姊妹阁”虽共享着相同的设计基因,却境遇异。沙梁文昌阁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刘铨法,青岛近代建筑史上不可忽视的名字。这位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的建筑师,在国内首次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和水泥制品代替传统木料制作,青岛现存的上世纪30年代留存至今的经典建筑,不少都是出自他之手。1933 年,他参与设计的栈桥回澜阁落成,这座八角形两层阁楼,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檐角翘然,搭配盔顶造型,整体呈现出传统建筑的庄重感,被时人奉为经典。鲜为人知的是,就在回澜阁落成一年后,刘铨法在平度又留下了另一座八角形阁楼——沙梁文昌阁。然而,这对“姊妹阁”的命运却从诞生之初便走向分野。回澜阁凭借栈桥的地理优势与城市象征意义,迅速成为青岛的视觉核心;而沙梁文昌阁,因地理位置偏僻、功能定位特殊,渐渐湮没在时光深处。

沙梁文昌阁位于沙梁村的中心大街十字路口西侧,阁身呈八角形,共两层,八面攒尖琉璃顶。“文昌阁高18米,自上而下为实墙,塔身内部以钢筋混凝土构成八根立柱为支撑,并筑造水泥钢骨墙面,外墙辅以水磨青砖。” 平度南村镇文化站站长杜法好介绍,文昌阁与回澜阁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细细看来又独具特色。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文昌阁上下两层建筑风格相同,门、窗均为砖雕半圆券,砖雕内容均不同,有桃、佛手瓜、龙、葫芦、石榴等图案。而窗楣上方则有砖雕盘子,是以孝悌为内容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通过精湛的砖雕技艺呈现,既美化了建筑,又以生动的方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个驻足观赏的人都能从中受到熏陶。一层门楣上方置有大理石匾额,刻有清末举人诸邦靖所书篆书“佑我文明”,字体古朴苍劲,彰显出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祈愿;二层门楣上方的匾额是著名书画家陈荀禅所书的“文光射斗”,笔力雄浑,寄托着对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美好期许。

“阁顶的斗拱飞椽,全部为水泥预制构件,制作极为精细。”杜法好说,中国传统阁楼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完全以砖石和混凝土建造阁楼极为少见。沙梁文昌阁在建筑材料和工艺上的创新,不仅体现了刘铨法作为建筑师的巧思与大胆尝试,更展现了那个时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建筑。

说起修建文昌阁的历史,筹建人綦官晟不能不提。这位从沙梁村走出去的民族商人,虽然读了五年书就辍学了,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对生意的独到见解,在青岛农产品出口销售中异军突起,并逐渐成为行业翘楚,不仅拥有数座大仓库和大油坊,更是可与日商三菱、三井、东和等财团抗衡。然而,巨大的财富并未给綦官晟带来内心的安宁。据綦官晟外孙徐立信介绍,长期商战的血雨腥风,让外祖父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一种莫名的不踏实感。一次偶然的机会,綦官晟想起父亲生前曾叮嘱,若有发迹之日,务必重修家乡的文昌庙。綦官晟遂决定斥资7000银元作为主体,并募集亲朋捐助,共集万余元巨资,郑重延请了当时名噪青岛、栈桥回澜阁的设计师刘铨法,在老家沙梁的十字街口建造了文昌阁。徐立信说,虽然文昌阁建造的原因颇具神秘色彩,但外祖父内心那份对文化教育的深切重视与虔诚尊崇,才是支撑其善举最真切、最朴素的想法,而这从文昌阁八角柱头上镌刻的“克昌厥后,斯文在兹”也能体现出来他对文化传承的殷殷期盼。

“尽管綦官晟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但他很崇尚文化,也很重视家乡的文化教育,所以才建造了文昌阁。”平度市原文化馆副馆长、民间文学学会会长陈传瑜说。

历经九十年的风雨侵蚀,文昌阁虽早已斑驳,却依然挺立在沙梁村的村头。綦官晟或许未曾想到,当年的善举竟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兼具建筑美学与文化内涵的匠心孤本。它虽不像栈桥的回澜阁那样热闹,但琉璃飞檐下,砖雕纹样里,凝固的不仅是刘铨法的营造智慧,更是一个商人对家乡文脉的虔诚供奉。

历史终究会让世人记住一些东西,若你路过沙梁村,不妨也抬头看看它——那八角飞檐里,藏着实实在在的老故事。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

责任编辑:鲍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