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齐鲁|一封家书见证 “庄户县长”王东年的为民情怀
联合日报 2025-07-07 10:06:35
得知内情的灾民们,看着灶台上的救命粮,不禁热泪盈眶:“从古到今,有谁能舍得这样为咱们穷人呢?只有共产党会,只有共产党才是我们的亲人啊!跟着共产党走,咱们的日子才有奔头。”
莒南县第一任民选县长王东年。
王东年写给父母的家书。
讲述人:王颖锋 莒南县政协委员、莒南县党史研究中心副编审
在坐落于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里,展览着一封泛黄的家书,吸引着众多参观者驻足默念,慨然动容:“……父亲、母亲大人,我从小受你们的言传身教,是你们让我明白了识大体、晓大义的道理。我也知道,卖祖林属于大逆不道,也是咱们家族的一种耻辱。但自古忠孝两难全,群众选我当县长,我就要为群众支撑起这个家,儿宁愿愧对列祖列宗,也不能愧对水深火热的乡亲们啊!儿东年叩上。”这是莒南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王东年写给父母的家书,目的是劝家人卖祖林以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王东年,1915年生,山东诸城人。1941年1月,王东年当选为莒南县第一任民选县长。当选后,王东年迅速投入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带领全县人民积极生产,拥军支前。他一身庄户人打扮,吃饭和乡亲们一起吃,睡觉和乡亲们一起打地铺,晚上还为乡亲们站岗放哨,与乡亲们打成一片,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庄户县长”。
1941年和1942年,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两年。这两年,日伪军万人以上的扫荡就有9次,疯狂的“三光”政策更是惨无人道,制造了多个“无人区”。再加上连年的水灾、旱灾和蝗灾,造成粮食严重减产,让乡亲们本就困苦的日子雪上加霜,也让1942年的春荒更加艰难。
眼看着灾情越来越严重,面对一群群面黄肌瘦、逃荒要饭的乡亲们,王东年心急如焚,夜不能寐。公家筹集的钱粮是要支援前线战士的,不能动!公家没有余钱余粮,那私家呢?他忽然想起自己老家祖林里还有几十棵上百年的大柏树,棵棵都是上等木材,应该可以卖一笔好价钱。只是二老会同意吗?按照传统,肯定不行,可现在是非常艰难时刻,救人如救火,相信父母深知灾年春荒的严重性,一定会出手纾难,帮助儿子一把的。王东年立刻翻身而起,铺开信纸,硬着头皮给老家的父母写下了本文前面这封感人至深、流传党史的家书。
得信后,深明大义的王东年父母将祖林的大柏树全伐了,卖给了日照海边的造船厂。收到家里送来的卖树款200块银元后,王东年把一小部分交给了县政府伙房,其余大部分都救济了灾民,挽救了大批难民的生命。
得知内情的灾民们,看着灶台上的救命粮,不禁热泪盈眶:“从古到今,有谁能舍得这样为咱们穷人呢?只有共产党会,只有共产党才是我们的亲人啊!跟着共产党走,咱们的日子才有奔头。”
随后,王东年又召开全县士绅名流、开明地主、富农座谈会,耐心动员他们拿出粮食借给政府,赈济灾民。他深知,只有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才能凝聚起群众的力量,共同对抗敌人;只有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自救,才能从根上战胜灾害。于是他率领全县的干部群众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生产救灾运动中,针对莒南山岭地多的特点,推广栽培春地瓜,让乡亲们顺利度过了荒年。当年,莒南县粮食增产近70万公斤,王东年“庄户县长”的名声也越叫越响了。
1942年5月,中共山东分局下发“减租减息增资”文件,并率先在莒南、临沭两县试点。王东年迅速响应,积极推动莒南县的减租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莒南县实行减租的户数很快达到了83%以上,占总亩数的94%以上。1943年春,莒南县被山东分局确定为分局实验县,在对敌斗争、大生产、大参军、“双减”等工作中,创造出许多宝贵经验。
时光荏苒,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莒南人民如今已经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再回首“庄户县长”王东年的历历往事,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生动实践,他一心为民、情系乡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共产党员品格如今仍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