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文明史,刻在武梁祠画像中
人文 | 2025-07-03 09:14:57 原创
张九龙来源:大众新闻
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质朴、深沉的民族本土艺术特色,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山东的汉代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中,济宁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是东汉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组石刻画像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誉中外的武梁祠,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图像版的百科全书
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史记》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随着舞台中央的长卷缓缓展开,来自汉代的《孔子见老子》图,徐徐呈现在世界面前。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张图的原型正是源自武梁祠。
东汉晚期,世代为官的武氏家族,看中了嘉祥县城南10公里处武翟山北麓的风水宝地,在此修建家族墓地。武氏墓群包含至少三座祠堂以及墓室、石碑、石阙、石狮。“武梁祠是唯一一个可以确定墓主人身份的祠堂,是历史文献最早记录的祠堂,同时也是整个武氏祠的精华与核心,后世学者常用武梁祠来代指整个武氏祠。”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馆长朱卫华表示。
汉代石祠堂形似房屋却无门扉,是子孙后代祭祀、追思祖先的场所。随着庄园经济的盛行和东汉举孝廉制度实施,画像石作为孝道思想的一种体现,逐渐由墓内转移到地上祠堂中来,雕刻技法达到鼎盛。
武梁祠屋顶、内壁上刻满了画像,数量众多、雕刻精美,全国罕见。从雕刻技法上看,它继承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创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在世界艺术史上,武梁祠和帕特农神庙、蒙娜丽莎相提并论,是标志性范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认为。
从题材内容看,武梁祠画像可大致分为神话传说、经史故事、现世生活三种类型。
神话传说部分瑰丽精彩,主要包括人类始祖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等仙界领袖及远古君王,天界水府“自然神灵”,龙凤图腾、仙人出行及“四方神灵”,各种奇禽异兽、祥瑞灵异等。这类内容通常刻在石祠山墙的顶部。
武梁祠中的五帝形象。
经史故事部分内容最为丰富,占据面积最大。主要包括圣贤名臣故事,如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刺客故事,如荆轲刺秦王;孝子贤孙,如曾子、闵子骞、孝孙原谷等;义士善人、贞妇烈女。旁边还有针对所刻人物的题铭和赞语。
现世社会生活部分逼真翔实,主要包括车马出行、人物聚会、谒见讲经的场面;庖厨宴饮、切割屠宰、汲水和其他生活图景;狩猎捕鱼的劳动场面;乐舞百戏、杂技棋艺、武术格斗等场景;军事战争场面;楼阁、亭台、阙桥等建筑物。这类图像位于祠堂中心后壁的明显之处,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真实情况的集中展示。
与编撰史书的文人不同,画像石的作者都是基层工匠。和司马迁、班固一样,他们也生活在汉代,他们或许不识字,也不会书写,但会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和描绘汉代的形象。武梁祠画像和文字一样,异曲同工,是汉代历史的记录。“较之文字的概括和抽象,汉画像石更直观、更具象,较之实物,汉画像石还有动作、有表情、有场面、有背景。这些图画形象,是另一种历史的撰写方式,是庶民百姓对身边事物的图画记录,是对他们所了知的过往历史的形象描绘。这是图画的历史。”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图像研究所所长张从军表示。
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图像之中,有些是现存最早的,有些是现存最完整的,极具唯一性和稀缺性。所以,武梁祠的许多画像已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标志性图案。比如,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的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塑像、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伏羲女娲》、《荆轲刺秦王》等,均取材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的阙室里面,还保存着3个中国之最:一对石狮子,是目前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雕刻成型且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石狮子;两块汉碑,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汉碑;还有一个是目前保存在中华大地上最为完整的一组石质结构的子母双阙。
绕不开的艺术史高峰
至今仍是中外研究热点
武梁祠画像石因其刻石年代早,并且有画像和铭文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很早就吸引了学者的目光。
有关武梁祠的研究可追溯到宋代,见于北宋欧阳修《集古录》和赵明诚《金石录》中。至南宋,洪适在其《隶续》中对武梁祠进行了较为完备的记述,并将其命名为“武梁祠堂画像”,由此构成了第一波武梁祠的研究高峰。如今,在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着一件《宋拓武梁祠画像册》。
宋廷为抵御金人,开决黄河大堤,导致嘉祥一带河水泛滥,武梁祠湮没于地下,逐渐被人遗忘。直到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运河河官黄易途径嘉祥,查阅县志时发现一段记载:“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土中。”黄易好古,尤谙金石,随即前往。他分析认为,石刻并非汉太子墓,而是已经消失许久的武梁祠,并组织进行清理和保护。随后,瞿中溶、翁方纲等学者,都对武梁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进入20世纪,罗振玉、严复、康有为、鲁迅等也参与对武梁祠的研究,并由传统金石学的考据释读,转向文化史、艺术史等领域。被称为“开眼看世界、引进西学第一人”的严复借由研究武梁祠画像,提出将中国艺术放置于世界舞台上进行中西比较,结合西方思想,以新的观念和视角审视中国艺术和文化。鲁迅喜爱收藏汉画像石拓片,而武梁祠画像拓片,正是他所有汉画像石拓片中收藏最多的。
此前,一些古董商从武梁祠画像图片中发现了商机,大量拓印进行贩卖,武梁祠画像为中外收藏家所熟知,并流传到海外,很快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法国汉学家沙畹于1891年和1907年两次访问了武梁祠,他发表的文章成为西方研究东方文化的学术经典之一。日本考古学家关野贞和大村西崖也于1907年造访了武梁祠,他们的研究在日本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时至今日,面积仅有3平方米的武梁祠,仍是国际汉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威尼斯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先后开设了相关研究机构。2005年4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举办了一场有关汉代武梁祠的专题展览,出版了一本六百多页的图录,并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正如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所说:“通过几个世纪以来的连续著录和讨论,武梁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小小祠堂本身所限定的范围。可以说,对它的研究已使它变成各种相互补充或对立的理论及方法论之间的竞技场。”
在嘉祥,对武梁祠的保护和利用也进入新阶段。近年来,当地先后实施了武翟山武氏墓群抢救性保护工程、武氏墓群石刻本体保护工程、武氏祠景区提升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
新近改造提升开放的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引入了增强现实技术,游客可以与汉画像石进行互动,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这种新颖的体验方式,不仅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感,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朱卫华表示,下一步,还将定期举办讲座和工作坊,邀请专家学者与公众分享对汉文化的解读,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一个立足中国、影响世界的武梁祠。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责任编辑: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