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医风采|与蚊蝇鼠蟑打交道的“疾控排头兵” ——记济南市疾控中心应急保障部、病媒生物防制所副主任技师王东
医声 | 2025-07-02 17:43:17 原创
周欣怡来源:大众新闻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卫生健康崇高职业精神,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健康山东云平台持续推出“鲁医风采”系列,介绍山东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典型事迹,广泛凝聚建设健康山东的力量,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图为王东和同事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
每年盛夏酷暑时期,王东与他的团队都在近40℃的高温下,穿梭于河道旁、绿化带附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监测白纹伊蚊,这种蚊子不仅能隔着衣服叮咬,还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王东作为济南市疾控中心应急保障部副部长、病媒生物防制所所长,常年与蜱虫、苍蝇、老鼠、蟑螂等病媒生物打交道,常去羊圈、垃圾场、臭水沟这些地方工作,为百姓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立足岗位,564个监测点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2011年博士毕业后,王东加入了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制所,从此,蚊蝇鼠蟑等一般人避之不及的病媒生物成了他每天的“工作对象”。不同的病媒生物生长环境各异,蜱虫多见于羊圈、草地、林地,苍蝇多在垃圾场等环境脏乱的地方,蚊子易聚集于积水处。因此,王东的“工作日常”就是哪里脏去哪里、哪里乱翻哪里。
王东与同事们一起,在全市范围设立了288个蚊虫监测点、96个蝇类监测点、144个蟑螂监测点、36个鼠类监测点,构建了济南市病媒生物生态学监测和抗药性监测网络。监测点的建立,只是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万里长征第一步”。通过开展疾病监测6.5万点次,每年上万个监测数据,捕捉鉴定标本100余万只的研究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科学的防控依据,从而有效杜绝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如今,王东大脑里早已形成了一张“立体地图”,记录着哪里蚊子最多、哪里能抓到老鼠。
对口帮扶,用“济南所能”精准支援“湘西所需”
“对口扶、精准帮、踏实带”,“‘造血’与‘输血’并举”,是王东在对口帮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时的工作写照。2018年10月,王东奔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从精准识别“湘西所需”到精准发力“济南所能”,他做了大量实践。
初到湘西州,王东便接到乡镇幼儿园手足口病疫情的报告。他与同事拐了200多个弯、走了30多公里的湿滑山路,到达现场。顾不上车马劳顿,立即着手疫情调查并指导全面消毒,直至深夜才返回居住地。在湘西州的3个月,类似的疫情处置任务还有不少。除了做好这些工作,王东还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提升当地病媒生物防制水平上。他利用空闲时间翻阅湘西州历年工作总结,发现当地病媒生物种类丰富,群众面临着登革热、出血热等多种疾病威胁。为进一步增强当地疾控人员防控技能,他为当地“量身定制”了一份包含课堂理论、模拟演练、现场防控的阶梯式提升方案。他牵头举办了当地首次登革热防控演练,提升了湘西州辖区8个县(市)的专业水平和防控能力,给湘西州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
以研促工,从科研到科普守护公共健康生活
蜱是传播疾病最多的媒介生物之一,可以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等10余种疾病。2020年,王东着手研究“家养宿主动物对长角血蜱分布和扩散的影响因素”课题,期间深入到山区、林地,农户羊圈、牛圈,捕捉各类寄生蜱和游离蜱,明确蜱虫聚集分布影响因素,补充蜱虫短距离扩散机制的空白,从而划定风险区域,提出科学、有效的局部灭蜱措施。
针对当前灭蟑药剂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绿色防控”新理念,王东研究建立了以纳米载体介导的新型杀虫剂减施技术,加快微生物杀虫剂在卫生防疫领域的应用,完善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王东共参研课题10项,发表论文60余篇,建立济南市医学重点实验室媒介生物学实验室,获批山东省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王东经常以宣讲员的身份,或在山东省健康教育基地——媒介生物科普展馆内,或到电视台,到社区、工地,甚至到农户的羊圈、牛圈旁,向公众宣讲病媒生物防控知识,让群众学会防病,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策划 李丽)
责任编辑:张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