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石刻”再引学术争鸣,弄清真伪为何重要?

人文 |  2025-07-01 18:21:44 原创

张九龙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随即引发历史、考古、古文字等多个领域学者广泛关注,在公众中也“一石激起千层浪”。6月30日,光明日报再次推出学术争鸣专版,刊发多位学者的最新文章,就此进行持续讨论。“昆仑石刻”为何热度高涨、争议不断,又将如何破题?

若能做实,意义十分重大

6月8日的仝涛文章披露了一个重要发现: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北岸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其内容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曾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这一信息堪称颠覆认知,立即引发了各界关注。

从石刻文献学角度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政权存在仅有十余年,且已经过去两千余年,留存下来的石刻非常少。正因珍贵,秦朝石刻多有文献记载,如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东观、碣石、会稽石刻等,不过大多仅存传世摹本和翻刻本,原物只有泰山和琅琊残块。当然,近年来也有个别出土材料,如西安阎良秦石刻。如果此次成果能做实,那么“昆仑石刻”将成为秦统一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

从秦史角度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后曾“亲巡远方黎民”,周览四极,并在名山胜地刻石立碣,旨在示强海内,夸耀威德,巩固一统天下之局。同时,还派遣方士求取不老仙药,企图将其“受命于天”的合法性永世延续。然而,文献没有记载过秦始皇曾向昆仑山寻访仙药。如果此次成果能做实,这处“昆仑石刻”将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证明秦始皇曾组织探访昆仑的官方行动,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向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拓展和延伸,意义十分重大。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看,先秦时期的昆仑一直被认为是神仙聚集、奇珍异兽生长的圣地,但昆仑具体位置在哪里,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学界的谜题。同时,对于黄河源头的探讨,也一直热度不断。如果此次成果能做实,“昆仑石刻”将明确揭示秦朝人对“昆仑”“河源”位置的认知,亦将证明地处今青海、西藏之间的昆仑山系、黄河源区,至少在秦统一中国之际,已经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神山之一,以及中华母亲河之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如果此次成果能做实,“昆仑石刻”还将深刻影响古文字、书法、美术等领域的发展。加上秦始皇和昆仑自带的神秘光环,此次“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就顺理成章了。

众说纷纭,争议随之而来

仝涛的文章刊发后,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宗迪、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曲安京等专家,从纪年、历法等角度提出质疑,认为“需要进一步论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刘绍刚从文字和书法的角度,认为“这件刻石属于作伪的可能性极大”。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始终认为“昆仑石刻”是今人伪刻,“一眼假”,但是没有就此展开详细论证。此外,社会各界从字形字义、经行路线、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角度,展开了激烈讨论。

争议的核心问题,在于信息披露有限。光明日报首发的仝涛文章,内容只有两千余字和三张配图,行文风格属于学术随笔,所传递出的多为考察结论,对证据和材料呈现有限。大众新闻记者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得知仝涛因工作原因无法取得联系,也没有更多信息可以披露。随后,记者采访多位历史学、考古学专家,他们普遍表示,没有看过原物和现场,已经公布的信息比较少,不好发表看法。有专家指出,这样的重大考古发现,应该组织多学科学者开展实地考察,举办专家论证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记者注意到,6月15日至26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组织了一场“追寻河源昆仑——青海昆仑文化多学科综合科考活动”,考察点涉及青海湖北岸、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和黄河河源等地区。此次科考活动是在青海省境内首次开展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昆仑文化多学科综合科考活动,汇聚了考古学、神话学、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人类学、古文字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

据了解,这次科考活动源自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的2025年年初设立重大专项项目《昆仑文化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此前已经筹备数月,并非专为“昆仑石刻”举办。参与活动的河北师范大学国际岩画断代中心主任汤惠生表示,此次行程并没有安排对“昆仑石刻”进行考察。

尽管当事人还没有作出回应,但是一些关于“昆仑石刻”的新材料已经出现。比如,之前疑伪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历日不合。6月30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发表万字长文《再论昆仑刻石》,晒出从不同途径获得的多张角度的刻石照片,并以“昆仑石刻”的“卅”和“七”字与里耶秦简“卅”和“七”字进行对比,认为“由此可以说‘廿六’是‘卅七’的误摹已成定谳”。结论虽是一家之言,但新材料的公布,为学术争鸣提供了更多可能。

如何弄清真伪?

“昆仑石刻”话题热度不减,显示出公众对文物考古领域的关注,但也不乏蹭热度的、赚流量的、故作怪谈吸引眼球的声音。比如,“字迹看上去太新”“像用电钻钻出来的”等言论多是据个人经验好恶而言,已经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

过去石刻文物造假确实很盛行,尤其是在晚清的碑拓市场,主要是为了谋利。不过,以今天的科技考古发展水平,想要搞清“昆仑石刻”真伪并非难事。

常用的碳十四测年技术能否解决这一问题?一位科技考古学者告诉记者,这项技术主要用于有机物,比如动植物遗存,对岩石等无机物不适用,但若对周围有机沉淀物进行检测,可以起到一定辅助断代作用。对于“昆仑石刻”的石质、风化程度、刻石工具、刻石刀法、文字与石上裂缝的关系等,可以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等科技手段进行检测。

此外,高精度的文物信息采集技术,也能用于文物鉴别与认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目前依托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影像采录技术、深度测绘技术、信息成像技术叠加形成的碑刻石刻信息提取技术已经很成熟,可以发现肉眼难以识别的人为刻痕、书法笔锋、文理造型、印章等细节信息,为研究人员提供准确、清晰的研究资料。

学术求真之路,从来不是独奏的孤鸣,而是思想碰撞的交响,往往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不同的观点、思想在交流和论争中相互激励、相互启发,是求真之路上的常态。光明日报6月30日刊发的“学术争鸣”编者按称,将就此话题继续征集文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哪怕观点迥异,均十分欢迎。

“质疑声出现并非坏事,多数观点有助于推动考古信息的公开和相关研究的拓展深化,同时也会引起从业者对自身考古工作的反思和检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良仁认为。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责任编辑: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