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医风采|大爱铸“医魂”——追记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张军桥

医声 |  2025-06-29 13:39:51 原创

周欣怡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卫生健康崇高职业精神,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健康山东云平台持续推出“鲁医风采”系列,介绍山东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典型事迹,广泛凝聚建设健康山东的力量,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救一个是一个!”

“我这一辈子就是医生,我就要把这个干好!”

“生命是我最看重的!”

2025年6月15日下午,山东承派的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张军桥在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市海域,为营救一名当地落水民众不幸溺水牺牲,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8岁。

2025年6月15日,张军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海域奋力营救当地溺水民众。

6月25日上午10时25分,从达累斯萨拉姆到广州,再到山东,历经14个小时飞行,跨越万里征程,英雄张军桥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齐鲁大地。

这位来自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追求,践行了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写下了滚烫的注脚。

万里出征,他是中非友谊“连心桥”

2024年1月,张军桥像4年前说服家人奔赴湖北抗疫前线一样,再次说服家人,毅然加入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与其他10名同样来自山东各医疗机构的队友一道奔赴坦桑尼亚,常驻穆希比利国家医院,执行为期2年的援助任务。

2024年1月4日,张军桥率队从济南机场出发前往坦桑尼亚执行为期2年的医疗援助任务。

张军桥是医疗队年龄最小的一位,却是担子最重的一位,除了作为医疗专家,他还被组织任命为医疗队队长。

穆希比利国家医院是坦桑尼亚国家级医院,设有多个手术中心,但长期面临麻醉人手短缺问题。

这种情况让张军桥意识到,“必须带人,必须留下东西”。

张军桥将全部心思投入到援助工作中,组织多场面向当地医护人员和医学生的麻醉技术专项培训。他主导的“超声神经阻滞”培训,被坦方医学专家视为“坦桑医护人员和学生急需掌握的前沿医学知识”。

课堂上,张军桥从不照本宣科,而是不厌其烦、反复示范、手把手带教。

在当地医护人员心中,张军桥不仅业务精湛,而且善良、无私、真诚。“在麻醉领域,他将所知道的医疗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张医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方法,还有温暖。”医院麻醉科主任丹尼尔·穆努比说,“他是一座桥,连接了两国医生之间的知识、责任和感情”。

2024年2月5日,张军桥在坦桑尼亚穆希比利国家医院为当地医生进行麻醉操作教学演示。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负责人孙银贵翻看着6月3日他与张军桥的微信聊天记录,热泪滚落。微信里,张军桥向他介绍坦桑尼亚急需的医疗资源,跟他商量,先把中心静脉穿刺技术的线上培训课搞起来,再想办法开展线下的实操培训。

“我前段时间买了一些气道管理和中心静脉穿刺的医学模型,下个月就到坦桑尼亚了。”张军桥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援助工作做好。

如今,张军桥虽然离开了,但他带出的学生依旧在病房中挽救生命,他为坦桑尼亚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除了日常手术与教学,张军桥还积极组织团队前往该国其他地区开展义诊活动,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当地公益和志愿服务,将中国医生的大爱传递到非洲大地更多角落。

一次义诊中,医疗队发现当地8岁的先天性脐疝患儿路易斯病情严重,随即将他送往穆希比利国家医院接受治疗,但家人无法负担高昂的医疗费。

经过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共同商议决定,为路易斯捐助和承担全部医疗费用。

术后,应路易斯母亲的请求,张军桥为孩子取了个中文名字:齐鲁。

张军桥生前拍摄的一段视频中,他向身边的朋友袒露心声:“对于我一个医生来说,生命是我最看重的,不管是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还是到80多岁老同志,在我这都是生命,我们得想办法把每一个生命,尽量地把他挽救,这是我们的职责,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一辈子就干医生,我就把它干好,我就是能救一个救一个。”

张军桥的突然离世,让穆希比利国家医院医护人员悲痛不已,当地民众也深受触动。

当地时间6月20日上午,穆希比利国家医院举办张军桥医生遗体告别会,300余名医院职工、坦桑民众以及在坦华人前来凭吊。

坦桑尼亚卫生部、外交与东非合作部代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主任相继致辞,向这位中国医生致敬。

坦桑尼亚卫生部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张军桥医生是一位敬业且备受尊敬的麻醉科专家。他的逝世不仅是医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无数他以同情心、专业精神和对患者的不懈奉献所感动的生命的损失。”

一名当地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在坦桑尼亚,他不仅为患者提供治疗,还培训当地医疗人员,将现代医疗技术从中国带到非洲。他的生命突然结束,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将永远存在。”

千里驰援,他是最美“逆行者”

张军桥牺牲的噩耗传回国内,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无不为他的英雄壮举感到敬佩,同时又为失去这样一位年轻的好医生感到痛惜。

曾经在2020年初与张军桥一道驰援湖北的山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驻武穴市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岳增勇心情异常沉重,他说:“军桥是好样的!他能做出这样的壮举来,我感到一点都不意外。但是他出了这种意外,就让人太心疼了。在援鄂期间,他什么事都往前冲。特别痛心!”说到这里,这位粗犷的山东汉子再也说不下去了。

2020年2月13日,张军桥毅然奔赴黄冈市参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救治工作。

在将近2个月的“战疫”中,张军桥与战友们克服了饮食、气候、习俗等方面的困难,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全力参与救治患者生命。

他除了承担作为一名麻醉医生基本的气管插管、危重病人抢救等工作以外,还协助医疗队其他队员开展查房、医嘱处理、病程书写、采集咽拭子等其他诊疗工作,并且坚持每天下班后与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沟通。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朱启鹏与张军桥同时进驻武穴市,他回忆:“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有插管可能或者需要抢救的时候,他总是第一时间报名:‘我去!’”

张军桥点点滴滴的付出,患者们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与他成了朋友。

从黄冈回来之后,当年10月,张军桥生日那天,他收到了一张祝福卡片,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生日快乐”,那是他曾经救治过的患者的女儿为他写下的。

那一刻,张军桥的眼眶湿润了。

和张军桥打了20年交道的孙银贵这样评价他:“军桥上学时就是热心肠,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干什么都冲在前面。工作后,即便科室任务已经很繁重,但凡有下乡义诊活动,他总是最早报名的那个。”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我想做这件事,我觉得这件事是正确的,那我就会去做,就像他救人一样,他可能也没想过有什么后果,他当时可能想的,我救上来就可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管护师殷金娇说。

前往潍坊市殡仪馆迎接张军桥英灵的诸多市民中有一位李姓女士,她含着热泪说:“我很心疼。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群众,也是一个病人家属,我觉得他是在完成他的一个使命,不去计较后果,我觉得哪怕让他再选一次,他还会去选择救那个人”。

医者仁心,他是“心跳行动”发起人

张军桥生前还有个身份:“心跳行动”志愿服务队发起人。

2020年6月,从湖北“抗疫”归来的张军桥决心普及心肺复苏术,计划组织每周2场、每年超100场的心肺复苏术公益培训。

他带着自费购买的人体模拟器具,利用晚上7点到10点的时间,到潍坊市人民广场以摆摊形式向过往市民演示心肺复苏动作,讲解急救要点。

很快,张军桥成了潍坊市民口口相传的“摆摊医生”。

2020年,张军桥在潍坊市人民广场向市民演示心肺复苏动作。

当时,张军桥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目标很简单,路过的每100人中,能有1人驻足观看。每个观看的人学到一点急救知识,急救复苏的普及率就会上升一点。”

张军桥的行动感染了越来越多医务工作者。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师庄坤朋回忆:“我问他,桥哥,这么做为什么?他说,能够让更多的人在第一时间去挽救生命。就这一句话,特别有感召力,也点燃了我的信念。”

“每逢假期,桥哥会带我们进乡村、进社区。作为带教老师,他不仅教给我们临床知识,还有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学生史建明说。

在学校和医院的支持下,张军桥发起了名为“心跳行动”的公益活动,并组建起一支志愿服务队,以科普宣传院前急救知识为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还设立了“心跳行动”体验中心和心肺复苏示教区,筹建成立急救培训工作室,先后举办“急救复苏进校园”、“急救复苏进企业”、“幼师急救科普培训”、“初高中生假期社会实践”等公益科普活动。

殷金娇是张军桥开展“心跳心动”的“铁杆搭档”,她回忆:“这几年,已经进行了400多场公益活动,没收过大家一分钱。其实,模拟人的损耗是非常大的,我们几个商量,要不要收10块钱的成本费,但是桥哥当时在群里很严肃地告诉我们,不要有任何这种想法。他把公益培训当成自己的事情全力做。白天救完患者,晚上还想着去教更多人救命,一点儿都不惜力。”说到这里,殷金娇忍不住又一次泪流满面。

早在援助湖北期间,张军桥就萌生了做心肺复苏公益行动的想法。

朱启鹏回忆:“有一次我问军桥,疫情结束后,你有什么计划吗?军桥说,等回潍坊后,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健康科普工作,事实证明他做到了,并且做得异常优秀!”

“他时刻准备着帮助有需要的人,他的车上随时备有自动体外除颤仪和急救药品,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已深深融入他的血液。”他的同事王慧说。

这些日子,许多潍坊市民再次回忆起2020年的夏夜,那个跪在潍坊人民广场演示心肺复苏的身影。潍坊市民张坤至今仍保留着在体验中心免费学习后取得的《心肺复苏培训证书》……

2023年6月27日,张军桥到山东工业技师学院进行心肺复苏培训。

张军桥到坦桑尼亚后,也将“心跳行动”带了过去。

中铁建工集团东非公司董事长姜云涛说:“张医生和他的队友们曾3次到我们在三地的项目,为企业员工进行急救知识讲座和义诊。心肺复苏的讲座他已讲了几百次,但每次听他讲,都能感受到那股激情。”

张军桥牺牲后,“心跳行动”志愿服务队的队员悲痛万分,他们决定传承“桥哥”的精神,把“心跳行动”一直开展下去。

他的大学同学和同事姚福旺说:“他是‘心跳行动’发起者,还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更在援外前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桥哥走了,‘心跳’不能停下。这也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现在,张军桥发起的“心跳行动”已经在全国20多个城市推广,吸引了300多名医务工作者加入。

那些被他教会急救的人,正带着他的信念,成为城市里默默守护生命的“灯火”。

曾多次采访他的记者感慨:“认识他之后,我才真正相信,世上确实有一种人,是为公益而生的。”

“曾有这样一位纯粹、美好的老师,用他全部的生命律动,教会我们‘何为医者’。”他的学生李一宁说。

自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张军桥先后获得过“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个人”、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潍坊好人”、“山东好人”、“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潍坊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感动潍坊’十大人物”等10余项荣誉称号。

6月23日,潍坊市委政法委、潍坊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张军桥同志“潍坊市见义勇为英雄”称号。

6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张军桥同志为施救当地民众英勇牺牲,用生命践行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张军桥的英雄壮举不是一时冲动、偶然发生,而是源自一位医者植根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这份修养、这份自觉、这份善良,既源于齐鲁沃土的长期哺育,更源于“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的长期滋养。

日行一善而不自觉,才有了他危难关头的舍命相救。

倒下的是躯体,树起的是丰碑!

张军桥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是温暖人心的平凡英雄,是跨越山海、播撒善意的和平使者,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定践行者。

他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践行了大爱无疆的精神,也续写了中国和坦桑尼亚人民之间最动人的友谊篇章。

他以生命守护生命,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人生追求将化作不灭的明灯,指引后来者无畏前行,激励更多人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一流业绩。

张军桥同志的英雄事迹,山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也将永远不会忘记!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策划 李丽)

责任编辑:张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