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人民法院孔村人民法庭:以“孝和”文化促“和合”共赢

地方法治 |  2025-06-25 18:29:42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在济南市平阴县南部,与泰山接壤处,有一座因至圣先师命名的山——孔子山,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在此传道授业。如今,平阴县人民法院孔村人民法庭就坐落在孔子山下。孔村法庭所辖孔村、孝直两个乡镇,一个因孔子讲学而得名,一个因柳下惠故里恪守孝道而成名,“孝”“和”文化在当地代代相传。近年来,孔村法庭以“孝”“和”本土纯朴文化为元素,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回应辖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公平正义新期待,打造“和合玫美”司法服务品牌,培育法治文化,最大限度释放基层治理效能。2024年2月,被省法院命名为“枫桥式人民法庭”。

巡回法庭现场

网格赋能,推动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为推动类型化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多快好省地化解矛盾,孔村法庭发挥“三进”实质性解纷作用,积极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网格+法官”管理新模式,法官下沉社区网格,开展“网格+调解”“网格+普法”“网格+执行”等一系列工作。辖区范围内每个网格都由专门的网格法官负责,从“一张网”的构建到“多元共治共享”,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引导人民群众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平阴县某畜牧公司与山东省东平县某建设公司签订了工程建设合同,进行厂房建设,东平某建设公司将该工程的钢结构部分违法分包给了没有施工资质的丁某,丁某找到王某等人招揽了一批农民工进行施工。施工完毕后,实际施工人丁某未按时发放工资,23名农民工起诉至平阴县人民法院。因为临近年关,又事关农民工工资,孔村法庭收到立案后,承办法官李磊依托“网格+法官”工作模式,与当地相关部门多次联络,最终23名农民工与丁某达成调解协议,农民工赶在年前拿到了辛苦挣来的8万余元,激动得泪如雨下。孔村法庭“网格+法官”改变了传统法官“坐堂办案”的工作模式,从“庭上坐”到“实地走”,打造出“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解纷服务新网格。该庭两个法官团队主动下沉社区、融入网格、服务网格,近三年来,已在前端化解矛盾纠纷230余起,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40余万元。

召开“网格法官工作室”座谈会

和合玫美,行专调解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夏法官,真的太感谢了!您不仅帮我们化解了矛盾,更让我们重建了合作互信。”2024年平阴某炭素企业向孔村法庭表示感谢。在此之前,孔村法庭审理了一起涉炭素产业货物运输纠纷案件。平阴某炭素企业与平阴某物流公司因一批货物到达时间延误而引起纠纷,使两家合作一度陷入僵局。孔村法庭法官夏民了解案情后,没有简单采取一判了之的方式,而是深入调研发现双方企业存在多年合作关系,具有深厚的情谊。为此,夏民联合炭素行业协会开展调解,以“和气生财”的传统商业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双方回顾合作历程,同时协调多方部门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持。最终,在夏民的悉心调解下,平阴某炭素企业与平阴某物流公司握手言和,实现了双赢局面。孔村法庭针对辖区支柱产业炭素行业矛盾纠纷多发现状,在炭素企业聚集区成立“炭素协会法官工作室”,创新培育“和合玫美”司法服务品牌,坚持“以和为贵”的解纷理念,构建“行业调解指导+靠前服务”机制,为驻地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多元调解等法律服务,为企业节约诉讼费用370余万元。夏民表示:“深入走访调研发现,孔村辖区部分经济纠纷正是欠缺‘和为贵’思想所致。法官在司法实践中融入和解息诉新良方的法治文化理念,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实质化解。”

现场走访调研

德法共治,法治文化推动乡村文明进步

孝直镇马跑泉村村民李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入赘邻村,女儿也已出嫁,李方平时跟随小儿子居住。随着年龄增长,李方身体出现各种毛病,住院吃药的开销越来越大,仅靠小儿子难以负担。李方让大儿子和女儿也承担一部分费用,但多次沟通无果,只能诉之法院。

夏民了解到案件相关情况后,并没有直接讨论“谁对谁错”,而是从“新孝侄故事”引入,让李方跟大儿子、小儿子、女儿回忆起了家庭的快乐时光。说着说着,三个孩子与老人抱头痛哭,直言以后一定要好好尽孝。一起家庭矛盾引发的赡养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

一直以来,孔村法庭坚持传承“孝”“和”文化,将文化典故和现代“新孝侄故事”先进事迹融入圆桌调查事实、心理咨询疏导、社会介入规劝、调解化解症结全过程,促进127起家事纠纷在传统文化感召下圆满化解。

针对审理离婚、赡养等亲情案件较多的情况,孔村法庭设置“礼”“孝”“德”“和”文化墙,分别出自《礼记》《弟子规》《论语》,倡导“和为贵”,营造调解氛围,让司法更有温度。创新开展“赶普法大集”“民法典进社区”等法治文化宣传活动,让司法贴近民心。近年来,孔村法庭所审案件无一超审限,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涉诉上访,判决案件做到了服判息诉、调解案件达到了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效果。

录制普法栏目

(济南中院)

责任编辑:李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