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旋律中的文化担当与精神回响——简评刀郎及其作品的红色基因和文化自信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5-06-24 10:11:31
在华语乐坛的璀璨星空中,刀郎无疑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存在。他以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深刻动人的歌词内涵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在大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刀郎即将于7月5日、6日在临沂举办演唱会,这场音乐盛宴不仅让歌迷们翘首以盼,也促使我们再次深入探寻他音乐背后的文化密码和精神价值,尤其是他作品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与文化自信。
刀郎的音乐旅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早期扎根于新疆,在那片充满神秘与热情的土地上,他像一位虔诚的文化拾荒者,深入民间,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的瑰宝。他的作品《2002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等,将新疆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独特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瞬间征服了无数听众,让他一举成名。然而,刀郎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不断探索音乐的边界,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文化领域。
在刀郎的作品中,红色基因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他出过《红色经典》专辑,其中囊括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十送红军》《绣红旗》等经典红色歌曲。这些歌曲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革命精神,刀郎用他独特的嗓音重新演绎,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当下,这些红色歌曲的传唱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这个快节奏、娱乐化的时代,很多年轻人对红色文化的了解逐渐淡化,而刀郎的演绎,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了解红色历史的窗口。他的演唱,让这些经典歌曲走出了博物馆和历史课本,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情感共鸣的纽带。例如《映山红》,歌曲中那质朴而深情的旋律,被刀郎唱出了别样的韵味,唤起了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感恩。
除了翻唱经典,刀郎自己的原创作品也饱含着红色精神和家国情怀。《永远的兄弟》《永远的战士》是为军人而歌,歌曲中展现出的军人的坚毅、忠诚和担当,让人热血沸腾。这些歌曲不仅仅是对军人的赞美,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守护。在和平年代,它们提醒着人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和牺牲。《去伊犁的路上》则是为强疆而歌,体现了他对祖国边疆地区发展的关注和祝福,这种对国家各个角落的关怀,正是红色基因中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刀郎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化自信同样令人瞩目。以2023年的新专辑《山歌寥哉》为例,这张专辑堪称是一场民间文化与现代音乐融合的盛宴。其中11首歌曲,分别取材于各地山歌,如广西山歌调、天津时调、江南栽秧号子等,并与现代音乐融会贯通。《罗刹海市》以东北靠山调为基础,歌词借鉴《聊斋志异》,用荒诞的故事影射现实,歌曲不仅在国内掀起热潮,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播放量突破80亿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它的成功,不仅在于独特的音乐风格,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刀郎通过音乐,将中国传统文学、民间故事、地域文化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花妖》则采用明清时调《孟姜女》主题音调,泛采江南时调、越剧小调,用细腻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讲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歌曲中对江南水乡文化的描绘,如“君住在钱塘东,妾在临安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让听众仿佛置身于烟雨朦胧的江南。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精彩呈现,体现了刀郎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领略到中国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刀郎的音乐创作还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他师古而不泥古,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他的专辑里,竹笛、唢呐、管子、二胡等民族乐器与迷幻电子、说唱融合爵士曲风无间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这种创新不仅吸引了广大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很多年轻人在听到刀郎的音乐后,开始主动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乐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从社会影响来看,刀郎的音乐现象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思潮的反映。在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渴望精神上的滋养和文化上的认同。刀郎的音乐,以其深刻的内涵、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音乐和文化的需求。他的作品引发了广泛的共鸣,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同时,刀郎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对文化的担当精神,也为广大音乐人和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创作出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作品。
此次刀郎在临沂举办演唱会,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革命传统的城市,与刀郎音乐中的红色基因和文化自信相得益彰。我们期待在这场演唱会上,刀郎能够用他的音乐,为我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更能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和文化自信的魅力。相信刀郎的音乐,将继续在时代的旋律中回响,激励着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行。(作者 马卫民同济大学)
马卫民,1971年生,陕西省合阳县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07起);运筹与战略决策研究所所长(201107起);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委员、经济与金融专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