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济南|三天半观摩42个项目,城乡“双向奔赴”的济南实践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李梦瑶  石晟绮   2025-06-18 14:08:21原创

6月14日至17日,2025年济南市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举行,这已是济南连续两年举办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三天半时间,市委书记、市长带队走进全市14个区县(功能区)、42个项目现场。这场会议传递出了什么信号?又蕴含着哪些深意?

是“问诊把脉”

更是“比学赶帮”

三天半时间里,观摩行程覆盖14个区县(功能区)、42个项目现场,能够极大程度折射出整个济南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成色,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方面是项目类型更多元化了。其中城市更新项目包含公共空间如绿地、基础设施等提升、商务区扩展、老旧居住区改造等多个维度。乡村振兴项目则涉及特色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以及乡村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

(起步区第一座污水处理厂)

值得注意的是,诸多项目都强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念。例如起步区崔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项目,将周边安置房、社区的生活污水及部分经初步处理的厂区废水收集起来,污水处理后经再生水管网可以回用于片区景观绿化、道路浇洒、河道补水等,打造“地下治污、地上美化”的生态治理新模式;天桥区丁太鲁新徐片区绿带公园一期项目,将建设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自然观赏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公园。

这不是济南第一次组织该主题的观摩会。去年夏天,济南同样举行了全市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并在推进会结束后召开总结评议会议。

连续两年“顶格观摩”,其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

有专家提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它们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未来竞争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全体人民的福祉。但同时,这两项工作都是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久久为功。

今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5年,济南将继续实施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项目150个左右。体量较前一年继续扩大,如何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找对方法。

此外,前不久,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评选,在拟支持的20个城市中,山东仅济南一市入围。也就是说,济南的城市更新将获得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这也意味着济南要做出更大的成绩。

今年是济南的“项目提升年”,如何更好地抓住财政支持的机会,让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项目有“质”的飞跃,通过观摩会,一方面可以深入“把脉问诊”,剖析问题,同时还可以“比学赶帮”,做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以人为本

产、城融合更加紧密

在社区共享健身房完成晨练后,步行几分钟抵达公司;下了班,约上好友在社区共享区域一起畅玩“剧本杀”……类似这样的场景,在刘智远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租赁公寓项目里已成为现实。

(刘智远城中村改造项目)

刘智远城中村改造项目位于历下经开区核心位置,这里建设了济南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集中式租赁公寓,与周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产城共生”格局。

“最大的感受是产与城的结合更密了。”济南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学军说,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历了产城孤岛、重城轻产等几个阶段。而当下的城市更新,聚焦于解决城市产业升级与功能发展如何有机统一的问题,这是考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核心命题。

起步区租赁住房A-6地块项目不仅解决人才居住问题,还配建了社区服务中心、室内副食品市场等,也让产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住得好”;高新区提出高新东区要打造“公园里的科技城市”;历城区高铁河滨国际项目除了打造高铁特色产业集群,还将配套商业办公、商超、酒店等。

这些项目不仅实现功能叠加的物理转变,更通过产城互促、资源活化、教育赋能,构建起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在乡村,观摩项目则呈现出乡村振兴从分散发展向片区化、一体化规划转变。如莱芜区树立片区思维,以点串线带面,科学绘制“五图振兴”新图景;济阳区以“黄河·稻乡湾”片区为先导,以片区联动、要素集成推动乡村振兴。

同时,乡村的产业模式更加多元且注重全产业链发展,从传统单一农业向农业全产业链拓展。例如长清区打造了以锦鲤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链,现已成为中国名优锦鲤大赛永久举办地;济阳区曲堤黄瓜全产业链示范园,涵盖育苗、种植、销售、深加工等多个环节。

从“开发”转“经营”

以业态植入实现长期收益

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的再造,更是治理模式、发展理念的革新。

吴学军指出,城市更新的本质不仅在于空间重塑,更在于价值重构,通过运营实现低效资产的价值提升。传统的大建设思维方式导致项目规划和建设优先,而后考虑招商与运营。现在,要从“开发”思维转向“经营”思维,通过业态植入实现长期收益。

本次项目观摩中,济南的部分老旧厂房,那些曾被视为城市"锈带"的场域,通过文化创意和功能再造,正蜕变为充满活力的"文化秀带"和"产业高地"。

(579百工集)

例如,天桥区山钢锦绣里商业街项目作为天桥区发展类项目的代表,保留了红砖墙、耐候钢板等工业符号,将纺织情怀融入商街肌理,打造了全市唯一全钢结构商业建筑。历城区579百工集则以文化、艺术为旧厂区重新赋能,通过预招商+KOL引流模式,邀请10余位领域KOL入驻,带动50余个兴趣社群聚集,拉动园区年营收预估超1.5亿元。市中区济南舜博创意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设打造集文化创意、出版发行、数字传媒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

“这些旧资产在盘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运营思维前置的特点。”吴学军指出,项目在规划阶段,就理清项目所在区位、项目周边人群特征以及这部分群所需要的空间特征与场景,进而进行定制化打造。

(小鸭产业融合项目更新后)

此次观摩项目中,小鸭集团的“腾笼换鸟”是一个典范,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2024年第二批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也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盘活存量资产与改扩建有机结合”案例在全国宣传推广。

据悉,项目通过“厂区改造+产业置换”模式,腾退高新区核心地带约500亩的小鸭集团工业园,规划新打造集科技研发、商业金融、生活居住于一体的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助力高新区土地效能提升与产业空间优化。

同时,打造高品质住宅集群“云上璟誉”,引入山姆济南首店,构建“居住+商业+生活”的完整生态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区域商业竞争力,促进产业与消费的深度融合。

城乡共融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从观摩内容来看,各地通过资源要素的互通互融,让城乡发展活力得以释放。

有的是以旅为媒,将乡村资源转化为城市人向往的“慢生活”;有的是通过个人创业带动人才、技术回流;有的是通过电商渠道让乡村农产品直连城市市场。

(云端锦鲤精品园项目)

例如长清区西褚科村成功引入再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125亩的云端锦鲤精品园项目,探索“党建引领+合作社+公司运作”方式,创建村办企业,2025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达到150万元。

平阴县东阿镇东门村盘活 “老县衙” 打造阿胶品牌营销中心,发展电商直播、研学工坊、文化旅游,吸引企业入驻,带动村集体增收,还吸引人才回村创业;南坛村采用 “合作社 + 企业 + 农户” 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实现村民和集体增收;纸坊村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造泉福农庄项目,发展规模化种植,推动农文旅融合,带动周边村集体增收 。

钢城区澜头村修复古宅,打造非遗文创园,将非遗与现代农业结合,吸引众多游客;柳桥峪村利用电商推动 “荷香谷” 产业园等农产品销售。

商河李桂芬村盘活闲置宅基地12处,引入企业7家,让滳河古陶文化产业园初具规模;同时聘请农村职业经理人,以现代企业理念运营乡村项目,构建“品牌+电商”发展方式,助力片区内20余个特色产品出村出圈。

这些实践都表明,当乡村资源与城市需求有效衔接,才能让城市与乡村在互融互通中共同焕发生机。当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张张蓝图变成了广大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李梦瑶 石晟绮

责任编辑: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