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雅言润童心,双语少年诵华章——青岛赫德双语学校2025“诗韵少年”诗词盛会启幕

大众·半岛新闻    2025-06-17 14:56:36

千年诗韵传承,时代新声回响。近日,2025年“诗韵少年”青岛市青少年诗词大会在青岛赫德双语学校盛大开启。这场活动由大众日报社青岛分社、半岛都市报社等权威机构携手发起,以“少年寻诗趣,诗词趁年华”为主题,是一场文化盛会。活动让千年诗魂与学校的双语教育在校园里相遇,碰撞出别样光彩。少年学子们将平日积累的诗词精华,于舞台之上尽情展现,古典诗词的格律之美与当下的时代气息相互交融,给这所中西文化兼融的校园增添了一抹鲜活的文化色彩。

5fe502ce-145231.png

诗篇点亮成长路,文化周里筑诗基

青岛赫德国际学校始终秉持“根植中华,放眼世界”的教育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血脉。以“诗韵文心·游园雅集”活动为例,在此次活动中,学校以诗词为纽带,串联起地理、历史、艺术等多元文化维度,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桥梁。

活动以“诗与地理”知识挑战开篇,将边塞诗篇与地图相结合,让学生在答题中感受“大漠孤烟直”的苍茫与“江南可采莲”的柔美,领悟地理空间与人文情感的交融。而“历史诗词接龙”则以朝代为轴,从《诗经》到宋词,让学生在竞技中梳理文化脉络,体会诗词作为历史见证者的独特价值。此外,地理拼图、飞花令等环节,更以趣味互动形式,将传统文化的智慧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

中国元素展览会则是活动的另一重亮点。国画、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与团扇、灯笼等传统技艺交织,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文化肌理。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体验区的设置,更是对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创新诠释——从投壶竞技到古筝演奏,从木牛流马模型到九连环解谜,学生得以在沉浸式场景中,感受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青岛赫德国际学校通过此类活动,不仅唤醒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以国际化的视野,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在这里,诗词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流淌在校园中的文化基因;传统技艺也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学校以“诗韵文心”为舟,引领学生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

在青岛赫德双语学校,“文化自信,根在传承”绝非一句口号。诗词教育,被视为塑造中国灵魂的重要基石。每年精心打造的“中国文化周”,便是这一理念最生动的实践。今年的第七届文化周以“何以中国,一线千年”为主题,诗词学习早已跳出了课本的方寸之地,变成了孩子们可以触摸、感受、甚至创造的鲜活体验。

孩子们化身“文化设计者”,亲手用七彩丝线串起《论语》的句子,边穿珠子边讨论“学而时习之”就像解出难题一样快乐。抄写竹简上的《木兰辞》,一笔一画间,木兰替父从军的勇气和担当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孩子们由衷敬佩的榜样。冬雪飘落时提笔画“寒江独钓”,让孩子第一次安静地体会到了诗词里的孤寂之美。教学楼走廊因为这些作品变成了生动的“诗词博物馆”,师生家长都爱驻足欣赏。孩子们不再觉得诗词是书本上难啃的“老古董”,兴趣自然就来了。通过动手、体验、创作,中华经典中蕴含的情感和智慧,像种子一样悄悄种进了孩子们心里,也在赫德校园里播撒下浓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气息。

匠心浇灌诗意花,课堂内外育诗魂

赫德语文教研组长王老师在谈及诗词教学时说道:“诗词教学,贵在唤醒心灵深处的共鸣,而非词句的简单堆砌。”赫德教师团队善用跨学科智慧与生活化情境,为古老诗篇注入鲜活的时代气息。

在备受瞩目的“糖球汇”项目式学习中,四五年级学生全程主导,从策划到运营亲力亲为。制作冰糖葫芦时,他们仔细核算成本,认真串制糖球,将传统美食与诗词文化巧妙相连。当晶莹的糖衣包裹山楂,李白的“琉璃钟,琥珀浓”仿佛有了具象模样,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汉服社团的孩子们身着古装演绎《月下独酌》,衣袖随风轻舞,一举一动间尽显李白潇洒不羁的气质。孩子们在活动中沉浸式体验,诗词文化不再是枯燥符号,而是化作了心底的热爱。这种沉浸式学习,让诗词文化真正走进孩子心里,成为他们传承中华文明、自信前行的底气,也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增添了亮色。

雏凤清声诵华章,厚积薄发展锋芒

诗词大会的舞台上,赫德学子的从容自信,离不开日常的文化浸润。就像文化周游园会上,亲子同编中国结时,红线在指尖缠绕出“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的诗意,孩子们一边穿绳打结,一边听家长讲诗词里的情思,绳结的温 度里藏着对传统文化的亲近。雪落校园时,老师带着学生踩在薄雪上,看松枝凝霜,有孩子忽然念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份即兴的联想,正是课堂外对诗词意境的自然感知。这些日常里的文化触摸,让诗词从书本走入生活,也让学子们在舞台上有了厚积薄发的底气。

当双语少年在大会舞台用中文朗诵《水调歌头》时,"但愿人长久"的祝愿穿越时空,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诗词的魅力。青岛赫德双语学校通过系统的文化课程、教师的精心培育和丰富的实践活动,让诗词文化浸润学生成长。这场古今对话表明:当教育扎根传统文化、贴近学生需求时,经典就不再是书本上的陌生文字,而是照亮前路的明灯。在赫德校园里,每天晨读时的琅琅书声,每次书写练习的专注身影,都在书写着新时代少年的文化担当——这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体现。

责任编辑:刘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