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里,究竟多远?——德州天衢新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咫尺天涯”
魅力德州 | 2025-06-17 14:42:42
物理意义上的一公里,走路不过十分钟,开车仅需两分钟。然而在德州太阳能小镇,对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学部的马耀宏教授来说,将他实验室里那枚打破国外垄断的微型生物传感器推向生产线、走进市场,这“最后一公里”的路,曾经漫长得看不到尽头。
“实验室里的成果像是盆景,虽然好看,但难成风景。”这略带自嘲的业内共识,道出了无数科研人的痛点。资金、设备、工艺放大、市场验证……每一步都可能成为难以逾越的“断点”,让近在咫尺的产业化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如何将这看似“咫尺”实则“天涯”的一公里真正走通?德州天衢新区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携手落子,以一座占地7458平方米、装备上亿元高端设备的实体“试验场”为核心,构建起一个名为“一院一基地一园区”(德州研究院、德州中试基地、德州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联合体。其目标直指痛点: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一条无缝衔接基础研究、中试实验、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通路。
“就像厨师研发新菜,光有秘方不够,得有厨房试做、请人品尝、反复调整,最后才能端上大宴席。”天衢新区经信科技部副部长翟文君用这个朴素的比喻,点明了中试环节的重要性——它既是技术的“放大镜”,更是风险的“过滤器”,是跨越盆景与风景鸿沟的关键一跃。
马耀宏团队在生物传感器领域深耕十余年,其葡萄糖、乳酸传感器技术早已在实验室层面证明价值。然而,从精密的实验台走向轰鸣的车间,单是一台关键设备的造价,就足以让潜在的产业伙伴望而却步。“谁敢为未知的风险,投入堪比一个小型车间的资金”曾是阻挡在团队面前最现实的问题。2022年,转机降临。带着“纳米生物传感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中试项目”,团队入驻德州中试基地。这里提供的不仅是300平方米的专用场地和发酵罐、电化学工作站等“硬核”设备支持,更关键的是,基地协助团队孵化成立了智感生物(山东)有限公司,为技术找到了落地载体。中试成功后,年产能1000台的传感器生产线顺利投产,仅仅试销第二年,60台传感器就带来了200万元收入。实验室的盆景,终于开始孕育成片的苗圃。
中试成功,只是迈过了险峻的一道坎。让技术真正走向市场、赢得用户,是另一段同样充满挑战的“最后一公里”。
德州大学科技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连接器”角色。它主动伸出触角,以“科创飞地”模式在北京、上海设立协同创新中心,将一线城市的资本活水、顶尖人才和产业链条资源,源源不断地导流回德州。2023年,科技园已成功招引培育科技型企业34家,其中17家获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跻身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更深远的是产业与人才的闭环构建。通过与3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一条“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本地就业”的链条逐渐清晰。这吸引了7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及500余名本科生选择扎根德州。他们不仅是研究的生力军,更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本土根基。
视野再放大。由德州中试基地牵头成立的黄河流域产业技术创新中试基地联盟,串联起沿黄9省44个中试基地。这不仅是资源的共享,更是区域协同创新力量的整合,为整个流域的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而是一场比拼生态系统的团体赛。”翟文君说,“我们搭建平台的核心目的,就是让科学家能心无旁骛地探索‘从0到1’,让企业家有信心投资‘从1到N’,确保创新征途上的每一公里,都有可靠的接棒者。”
眼下,天衢新区的创新蓝图正在延伸,深化与齐鲁工大的战略合作,依托其深厚的科研积淀与德州坚实的产业土壤,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德州研究院和中试基地为双支撑,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科研与产业化高地;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最终打造一个校地合作共赢、可复制推广的“德州样板”。
创新之路,终究要靠脚步丈量。一公里,究竟多远?在天衢新区,答案正被一个个跨越层层障碍的项目、一家家破土而生的科技企业、一群群扎根沃土的青年人才,用坚实的脚步不断重新定义。这条贯通实验室与市场的创新之路,虽非坦途,但有了“一院一基地一园区”这样的坚实保障,那曾经令人望而却步的“最后一公里”,正被一寸寸地缩短、踏平。
(刘潇 张凤帅)
责任编辑: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