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下水范文 | 淄博实验中学康琮琮:弦歌不辍,薪火长明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曲心健   2025-06-09 08:17:11原创

6月7日,2025 年夏季高考的序幕缓缓拉开,莘莘学子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许,从容步入考场,迎接人生中这场意义非凡的考验。上午,语文科目考试率先登场。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即刻行动,邀请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的语文教研员以及多所学校的资深语文教师,精心撰写了多篇下水作文。这些作文凝聚着教师们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蕴含着实用的写作技巧与巧妙的构思方法,期望能为广大考生带来有益的学习参考与启发。 

弦歌不辍,薪火长明

淄博实验中学 康琮琮

老舍笔下鼓书艺人的哽咽,艾青诗中嘶哑的鸟鸣,穆旦笔下带血的拥抱——这些声音,或压抑,或悲壮,或炽热,却共同勾勒出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挣扎、觉醒与奋起的轨迹。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用苦难浇铸、以歌声铺就的。那些深重的苦难,那些不屈的歌声,共同谱写了一部震撼人心的民族史诗。

1840年,英国人的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老舍笔下鼓书艺人的“开不了口”,正是那个时代整个民族的缩影。圆明园的大火连烧三天三夜,那些精美的器物在火焰中化为灰烬,这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被一点点焚毁。甲午海战中,邓世昌驾驶着伤痕累累的致远舰冲向敌舰,最终与舰同沉。那一刻,他是否也像那位鼓书艺人一样,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只能化作无声的决绝?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觉醒年代,无数仁人志士怀着对中华大地深沉的爱,在血泪中的嘶声呐喊。1937年,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徒步南迁,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大。教授们穿着破旧的长衫,在漏雨的教室里讲授《诗经》《楚辞》;学生们在敌机轰炸的间隙,躲在防空洞里背诵莎士比亚。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闻一多在最后一次演讲中高呼“正义是杀不完的”,随即倒在特务的枪下。在延安的窑洞里,冼星海抱病创作《黄河大合唱》。当“风在吼,马在叫”的旋律响彻宝塔山下时,那个“开不了口”的民族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抗战的烽火中,中华民族的呐喊声愈发嘹亮。穆旦"带血的手"拥抱的,是千千万万为民族存亡而战的英雄儿女。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用鲜血在苏州河畔筑起不屈的丰碑;台儿庄战役,将士们用血肉之躯阻挡日军铁蹄,让"台儿庄大捷"的捷报传遍华夏。在太行山上,左权将军写下"愿拼热血卫吾华"的绝笔;在东北林海雪原,杨靖宇将军以棉絮草根果腹,战斗至最后一刻。这些血与火的抗争,化作艾青笔下最动人的诗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洪流中,一个民族已然崛起,从"复兴号"高铁驰骋神州大地,到"北斗"系统服务全球;从"嫦娥"探月带回月壤,到"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海底;从贵州群山中的"中国天眼"遥望宇宙,到量子计算机"九章"领跑世界,我们从“开眼看世界”到“平视世界”,再到“世界看向中国”,逆袭何以可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由技术引进到技术出海,东方大国、古老民族正历经苦难、觉醒与抗争,锚定目标,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终于让中国的声音响彻寰宇!

从老舍笔下"开不了口"的民族屈辱,到今日"平视世界"的从容自信;从艾青诗中"嘶哑的喉咙",到新时代响彻寰宇的中国声音;从穆旦笔下"带血的手",到今日托举复兴梦想的勤劳双手——这一路走来,那些深重的苦难没有让我们屈服,反而铸就了挺立的脊梁;那些嘶哑的歌声没有消散,最终汇聚成复兴的壮丽和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坚信:一个牢记苦难的民族,必将拥有光明的未来;一个永葆初心的民族,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责任编辑:高昕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