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白富美”小龙虾跳动增收音符
大众新闻 吕光社 2025-05-27 10:23:01原创
傍晚时分,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北京南锣鼓巷美食街,空气中已经弥漫着令人垂涎的龙虾香气。一只只红亮油润的麻辣小龙虾堆叠在大盘中,食客们围坐一桌,顾不上戴手套伸手抓起小龙虾,轻轻一掰,虾壳应声而开,露出雪白紧实的虾肉,蘸上香辣的汤汁放入口中,麻辣瞬间在舌尖炸开,紧接着是虾肉的鲜甜。
蒜蓉、麻辣、柠檬、椒盐、十三香……通过多种烹饪手法,鱼台小龙虾披上了千姿百态的风味外衣,从传统红烧的醇厚,油焖的馥郁,到创新蒜蓉的细腻、冰镇的清新,每一次烹饪都引领着从鱼台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味觉奇遇。
山东省鱼台县,这片被微山湖温柔环抱的沃土,自古便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而小龙虾,便是这方水土孕育出的珍宝,鱼台县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生态龙虾之乡”称号。
“鱼台小龙虾个大、腹白、味美,我们鱼台人称之为‘白、富、美’,很受市场的欢迎。”鱼台县渔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朱广德介绍,“白”,即养殖水面干净,腹部白净无污;“富”,则肉质紧实,富含蛋白质与微量元素;“美”,自然是指味道鲜美,无论是麻辣、蒜蓉还是清蒸,每一种烹饪方式都能激发出它独有的风味。
眼下,正是鱼台生态小龙虾集中上市的季节。为了保证新鲜,每天一大早,王鲁镇李魏村藕虾共养基地上,虾农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从田里拉起地笼,将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收入盆里。
“今天我们捕捞了200多斤,随着气温慢慢升高,以后的产量还得提升,出虾量最高时每天能出到300多斤。”李魏村龙虾养殖大户彭胜利难掩心中的喜悦。
王鲁镇李魏村紧邻微山湖,地势低洼,村民彭胜利流转土地140亩,在藕田里套养小龙虾,效益非常可观。得益于今年龙虾的好行情,他和妻子一起捕捞的200多斤小龙虾一次就卖了3000多元。
近年来,鱼台县深耕“龙虾资源”,把龙虾养殖与水稻生产、莲藕产业有机结合,探索建立育繁推一体化模式和育苗—标准化养殖—加工—营销全产业链。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龙虾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建设龙虾繁育车间、龙虾亲虾蓄养采光大棚、龙虾苗种标粗采光棚、龙虾反季节养殖采光大棚等设施,大大提高了饲养价值。同时,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山东省虾蟹类产业创新团队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积极探索建立从繁育到种养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了《稻(藕)田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规程》,并于2022年6月被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山东省地方标准。
小小龙虾跳动着鱼台产业发展的华丽音符。“鱼台小龙虾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同等规格要比其他地方高出1到3块钱,况且还供不应求。” 鱼台吉祥水产总经理仇广东熟练地把收购的小龙虾分拣到不同的容器里。这家有着20多年销售经验的龙虾销售大户,目前正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销售方式,把鱼台小龙虾销售到北京、上海、济南等全国各地。目前,每天的销售量已经达到3000斤。
截至目前,鱼台县稻(藕)虾生态种养面积13.5万亩,预计年产量3万吨左右,可实现经济总产值20多亿元。引导企业加快龙虾成品、半成品的开发,延伸龙虾产业链,提高龙虾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扶持山东湖中鲜、孝贤食品、瑞达食品等龙虾加工企业发展,现年加工能力6000余吨,产值6亿元。
为了让鱼台龙虾的金字招牌与文旅资源“强强联合”,鱼台连续成功举办了8届鱼台龙虾节。2025鱼台龙虾消费季于5月28日正式拉开帷幕,推动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我们将继续巩固放大龙虾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助力龙虾产业发展,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鱼台力量。”鱼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高东旭掷地有声。
(大众新闻记者 吕光社 通讯员 张惠亚 霍学全 张子洋)
责任编辑: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