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黄河口丨东营婚俗改革: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重塑幸福图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商尧   2025-05-23 10:40:41原创

在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婚俗文化既承载着历史记忆,也面临着现代价值的冲击。近日,东营市以一场“高效、文明、温情”为内核的婚俗改革,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开辟出一条融合路径。这场改革的价值不仅在于优化流程或抑制铺张,更在于以制度创新回应时代命题:如何让婚姻回归本质,让文化重获生命力,让社会治理真正“与人共情”。

公共服务的“温情提速”  

东营的婚俗改革始于对公共服务痛点的精准回应。面对“520”等特殊日期扎堆登记的现象,东营通过“云端预审”和增设窗口,将办理时长压缩至15分钟,背后折射出政府治理思维的转变:效率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从“让群众少跑腿”升级为“让幸福少等待”。

更深一步看,东营的改革暗含社会治理范式的转型。增设窗口、巡回登记点等举措看似是资源调配的技术问题,实则是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身。婚姻家庭辅导云课堂的嵌入,心理咨询与法律条款的并置,更凸显公共服务从“事务办理”向“全周期支持”的跨越。正如新人母亲感慨的“仪式感满满”,当公共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追求效率时,效率本身便成为温情的载体。

简约婚礼中的价值觉醒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东营推动的“婚事简办”更像是一场社会价值观的启蒙运动。利津县新人集体宣读的文明承诺书,广饶县“简·爱”清单对婚庆消费的理性约束,以及社区喜宴大厅的公益化改造,共同构成了一套破旧立新的价值体系。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婚礼的核心应是“承诺”而非“排场”,这种转变既是社会压力的纾解,更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值得关注的是,东营并未将移风易俗简化为“禁止高消费”,而是通过平价餐车、慈善喜事坊等替代方案,将节俭与公益结合,赋予婚礼新的社会意义。当新人用68元购买“囍”字贴帮扶困难群众时,婚礼从私人仪式升华为公共善举,这正是文明新风的深层价值——在个体选择中培育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  

东营婚改最富创造力的探索,在于让传统文化摆脱博物馆式的陈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广饶县“合卺礼”中葫芦杯共饮的仪式,河口区“时光邮箱”对未来的期许,既保留了“同甘共苦”“白首不离”的文化精髓,又通过场景再造赋予其时代生命力。这种创新绝非简单的复古表演:婚俗文化长廊将《民法典》条款与传统誓言并列展示,提醒新人婚姻既是情感契约,更是法律承诺;心理咨询师引导的十年规划,则让浪漫承诺落地为具体责任。东营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新生需要双重解构:既要剥离陈旧形式,又要提炼永恒价值,最终在古今对话中找到契合现代人精神需求的表达方式。

东营婚俗改革的成功,源于公共服务对“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当政府转变为社会价值的协调者、文化基因的转译者,治理便能超越技术层面,触及文明演进的核心命题。而这,也让东营的故事成为中国社会在传统与现代“双向奔赴”中的生动注脚:黄河口的浪涛裹挟着千年婚俗的基因奔涌向前,玫瑰香里绽开的不仅是新时代的誓言,更是一条古老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破题之路,它不靠对抗与割裂,而以包容与重构为舟,载着人们对幸福的永恒向往,驶向更具韧性的未来。(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责任编辑:段学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