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 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
有事多商量 | 2025-05-22 11:48:41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引擎”,更是城乡融合的“硬支撑”。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它涵盖了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各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协同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必由之路。
按照省政协工作安排,今年3月以来,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围绕“加大乡村建设力度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组织部分委员、专家深入枣庄、潍坊、临沂等地调研,赴浙江、福建学习考察,与有关部门、部分乡镇(街道)负责人、专家座谈交流。力求摸清我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家底”,找准痛点堵点,积极议政建言。
科学谋划,系统发展
近年来,山东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规模质量差距,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
在昌邑市柳疃镇东陈村,调研组看到了一幅规划科学、建设有序的乡村新画卷:宽阔平坦、干净整洁的硬化道路畅联千家万户;整齐排列、规范有序的电力线路保障着稳定的电力供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地下管网系统,实现了雨污分流……
3月24日至25日,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专家围绕“加大乡村建设力度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赴潍坊开展调研。
“我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参与调研的孟令军常委对近年来山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印象深刻。
同时,调研组在梳理资料后也发现,与城市相比,我省农村基础设施仍有不少问题:在一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仍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引,一体规划还有待加强;有的乡村供水设施布局分散,无法实现规模化供水;有些规划编制缺少前瞻性和长远性,规划引领作用不突出。
谋好棋局方能落子生金,布好蓝图才可执笔生辉。“建立省级‘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绘好全省‘一张图’”是委员们共同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要坚持系统思维,突出规划先行,打破城乡分割的规划模式,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完善道路交通、供水、能源和垃圾分类处理等专项规划,加强各专项规划之间有效衔接。
分类施策,补齐短板
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底数大、任务重。乡村新建道路、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怎么实现从“有”到“优”? 如何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调研组认为,要注重分类施策,提升设施联通水平,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应该进一步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扎实推动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增强农村供电保障能力和供电质量,有序推进农网改造升级。持续推进乡村风电光伏开发利用和清洁取暖。”郭德文委员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委员们表示,要不断优化乡村水利、能源、交通、数字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差异化方案,分类、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升。
道路通,百业兴。完善的道路交通设施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四好农村路”为代表的农村公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为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客流物流,带动乡村整体面貌发生巨变,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振兴路。调研组提出,要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完善优化路网结构,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同时,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整合资源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推动快递物流服务“县到村一日达”。
管护并举,长效维护
当前,我省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力量不强,市场化运营不足,管护队伍缺口较大。城乡基础设施管护监督检查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专业设施养护和监管。如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之间的衔接,破除“重建轻管”“建而未管”的问题成为调研组关注的又一焦点。
“确保乡村基础设施长效运行,必须统筹推进建管并重,持续完善全周期维护体系。可以用数字化赋能长效管理,推行‘基建长制+智慧管养’模式,建立省级基础设施智慧监管平台。”王玉亮常委的“数字赋能”观点与调研组不谋而合。调研组认为,要支持有条件地区加强数字化管护,搭建“鲁智管”城乡基础设施智慧平台,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提升管护效率、降低管护成本。
此外,想要发挥设施的长期效益,实现设施功能的稳定、高效、可持续运转,还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一方面,根据城乡基础设施类型及管护需求,组建专(兼)职基层管护队伍和监管执法队伍,及时吸纳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员加入,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在保障专业运维基础上,鼓励、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乡基础设施管护。
强化保障,完善机制
缺乏统筹协调机制、村民参与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多元长效投入机制等问题,是制约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瓶颈。
“环境基础设施项目配套占比高,前期投入大、收益少,项目收益难以覆盖投资,很容易导致项目周期与成本超预期,导致项目收益受损。”金祖权常委建议,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应尽力减免地方配套、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同时,需对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资金进行科学统筹与合理规划,建立管护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吸引各类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推行经营性、准经营性设施使用者付费制度。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最终还要落点在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的发展红利上。在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贾泉村,调研组了解到,当地政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鼓励村民共建通户道路、共享设施成果,真正将户户通道路建设成旅游路、扶贫路、致富路、民心路,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自下而上、农民参与实施机制,发挥其在城乡基础设施决策、建设、管护等方面的作用。”委员们纷纷建议,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体制机制,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长效可持续发展。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关乎城乡融合共进,关乎民生福祉提升。委员们相信,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分类建设为抓手,以长效管护为保障,以多元投入为支撑,必能构建起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坚实框架,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的壮美新画卷。
责任编辑:魏然